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防虐兒堵漏 幼園守龍門

2018-01-23
■最新的幼稚園行政手冊對處理虐兒隻字不提。 手冊截圖■最新的幼稚園行政手冊對處理虐兒隻字不提。 手冊截圖

舉報個案稚童佔三成 教局指引隻字不提

香港接二連三揭發嚴重虐待兒童案件,令社會對預防及跟進措施相當關注。現時有多達三分一的舉報虐兒個案涉及3歲至5歲幼童,但主力照顧有關適齡幼童的幼稚園,卻可能是被忽略的漏洞所在。香港文匯報發現,相比中小學行政手冊以獨立章節2,000多字詳述如何處理虐兒個案,教育局供幼稚園的最新行政手冊竟然對虐兒隻字不提。幼教界直言大多只能憑自身經驗識別懷疑個案,而在應對橫蠻家長及考慮報警時機上,仍感到困惑。在缺乏支援下,有幼稚園每年額外自費十多萬元外聘半職社工服務,但坦言其他幼稚園普遍難以負擔相關開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防止虐待兒童會2016/17年報顯示,該會收到的逾千宗舉報個案中,32%(336人)為3歲至5歲,是比重最高的年齡段;而有關比率近年更是持續上升,較2012/13年度的20%累積增加達12個百分點(見表)。而根據統計處資料,現時香港3歲至5歲幼童就學比率達92.5%,說明幼稚園正是發現和預防虐兒個案發生的重要陣地。

幼師最易察覺虐兒端倪

香港文匯報訪問多位教育界專業人士,他們均指,接觸兒童最多的教師特別是會陪同孩子上洗手間的幼稚園老師,一般較容易發現兒童受虐的端倪,然而他們多只能憑着個人經驗和幼稚園校本規定跟進懷疑個案,但政府支援及指引遠遠不夠。

事實上,教育局針對中小學的《學校行政手冊》中,有開設獨立章節,用約2,200字的篇幅,從虐兒定義到常見虐兒行為類別再到處理虐兒個案的程序方面,做出詳盡指示;然而局方最新推出的《幼稚園行政手冊》2017/18學年(第1.0版),卻對虐兒隻字未提。

荃灣及葵青區幼稚園校長會主席林翠玲認為,針對幼稚園加強有關處理虐兒的指引「絕對有需要」,認為教師縱使可以多加留意,但因專業受限難以如社工般處理複雜情況,例如以往就曾在向家長了解時反被威脅指「打畀你睇」,一旦報警即代表家校關係破裂,老師對判斷報警時機亦會感到困惑(見另稿)。

外聘社工幼園難負擔

為解決相關問題,林翠玲任校長的幼稚園只得另覓資源,與同區其他幼稚園合聘社工,每周各獲得兩天半的服務,每年花費逾10萬元,她坦言「因為經濟壓力,請不到全職,即使拍檔聘請,能做到的幼稚園亦不多。」

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曾甘秀雲指,幼稚園駐校社工已爭取超過20年,通常幼稚園家長所面對的生活壓力較大,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經驗又未必足,所以出現問題亦較多,而老師卻沒有能力和空間照顧此方面需要。

「若駐校社工能接觸幼稚園學生的家長,不僅能幫助其盡早建立正確的親子相處模式,且令其知道可從專業渠道尋求幫助,亦可提早介入有問題的家長。」她說。

兒童愈小愈不懂自保

旗下設有多所幼稚園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表示,兒童愈小愈不懂保護自己,若配置有經驗、駐校時間足夠長的社工和專業督導,再成立危機處理小組等,更能及時為相關個案提供適切支援。

用心護童學校有責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張勇邦則指,關於小朋友的工作「是問心,而不是問責」,他表示即使缺乏相關指引,學校亦應該積極採取行動。家庭議會主席石丹理早前亦在媒體表示,能否及早發現虐兒未必與資源不足有關,認為部分學校和社工警覺性較低。

本身為註冊社工的立法會議員郭偉強認為,教育局應補充關於處理虐兒個案的指引,但各方都要提高警覺性,深入關心每位同學和每個家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