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華麗漆藝手法記錄日常瑣事 林濤用藝術賦予世界永恆

2018-02-13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漆藝、螺鈿鑲嵌,兩種華麗絢爛、矜貴典雅、技法繁複的手藝結合,是內地畫家林濤在其最新系列作品《滯後的日常》所使用到的技法。他將舊報紙中微不足道的新聞圖片用極為華麗的手法再現,將轉瞬即逝的生活瑣事轉化為永琲漪,正如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所說,美只能從城市的底部、城市的遺棄之物而來。林濤深信,藝術家有改造世界,賦予人生積極意義的能力。■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走進由即日起至2月28日林濤於漢雅軒舉行的個展,立即被眼前波光粼粼的絢爛畫作所吸引。林濤習畫20多年,擅長漆藝。漆藝在中國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因為鬆塗於器物上的漆料既可美化外觀,又可作保護層,能抵禦風化腐蝕,使色彩歷久常新,使器物保存數千年而不壞,加上很強的黏茤吽A可以附茼b任何一種材質上,應用範圍非常廣,如藝術擺設,生活用品等。而林濤在作品上添加的螺鈿鑲嵌(如深海鮑魚和夜光貝)就是利用到天然大漆本身的黏茤吽C

發掘負面新聞背後的人性

《滯後的日常》均取材自藝術家所生活的城市的報紙新聞圖片,在保持和原圖相同比例的條件下,將這些新聞圖片放大成大型畫作。林濤對報紙這一日常媒體有茷鬮簹疑鰝`。綜觀這些圖片的故事,無論是季節的轉換、交通事故、工事意外、政策變動,尤其是日常生活裡的各種小災難,對於小市民來說都是宇宙的力量,是超越人力能夠抗衡的命運安排。這些訊息構成生活的無聊和無可奈何,每天通過媒體變成大眾的新聞娛樂,同時構成百姓對生命感受的日常頻調。由於新聞媒體每天披露的內容基本都是對正常生活的傷害,因此無趣、乏味、以致喪失意義也就成為一般人的生命感受,但畫家卻察覺到有些「體現人性的東西」隱藏於背後,以一種看似弱小,實際非常具有力量的形式向外迸發。

「這些新聞圖片主要取自我經常看的《大連晚報》,那是一份貼近民生,很少報道大事件的報紙。我發現那些報道的標題都很負面,但有趣的是,如果你仔細閱讀內文,會發現那些坍塌、車禍、管道漏水最終都得到有效妥善的解決,所以報道的標題有很強烈的引導性。於是我就想,即使世界本身有其不美麗的地方,但這些事情發生後,我們依然可以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林濤說。

矜貴材料再現乏味照片

因此,林濤使用天然大漆和螺鈿這兩種材料,將本不具備深刻意義的事件重現為絢爛多彩的視覺效果,蘊含他選擇圖像的意義和態度,從而決定了事件的藝術性。林濤解釋:「我將螺鈿切割成1毫米至5毫米。使用螺鈿這種絢爛多彩的材料去組織畫面,耗費大量時間表現平淡的新聞事件,使得原本灰白的圖片轉變為多彩的畫面效果,過去的瞬間也通過藝術手段留存了下來。」天然大漆這種色澤歷久不衰的名貴材料,也使這些本身凍冷的小事件被賦予永琠吽C「作品對新聞事件的表達並非即時,而是滯後的,圖像在經歷時間沉澱之後再被重新置構。」林濤如是說。

創作的過程也異常艱辛費時,但就是這種精雕細琢,使最後的成品變得更雋永。漆藝的作品講究厚度,所以需要一層一層地在畫面填上,使漆繪用手摸時有浮凸的紋理,猶如凹凸有致的浮雕,形象更加活靈活現。「有時一幅畫要塗上十多層漆,每上一層都要等幾小時風乾,才可以再上另一層,而且不像油畫般上錯色也能補救,有時候層與層之間還會加入螺鈿,最後還要在畫面上打磨。」林濤說。因此,整個創作的過程是極度枯燥。「螺鈿鑲嵌的過程尤其繁複,因為要逐少逐少地鑲嵌上畫面。」漆的顏色也有一個轉變、沉澱的過程,因此至少要放上半年才算真正完成作品。但就是因為種種細膩的工序,才造就了一件件不朽的藝術品。

與一般平面油畫不同,因為利用到螺鈿鑲嵌創作,要在畫面利用透視法式的線條去營造立體感就變得更困難。但林濤巧妙地利用到螺鈿會發光的特質,營造出層次感。例如當畫面中出現大海或湖泊時,他彷彿根據水的真實波紋將螺鈿鑲嵌,除了有波光反映在水面上的感覺外,從遠近不同角度觀賞還產生出水浪流動起伏的感覺。就像中國工筆畫或文藝復興大師揚.范.艾克那樣,林濤利用畫面的精緻度,去彌補立體感的不足。

作品具當代感

漢雅軒創辦人張頌仁則憶述自己2016年在中國湖北省美術館舉行的《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看到林濤的作品時的感受。「漆藝有很長的歷史,但一般在創作意念上都很標準,沒有太多新意,不是畫人物就是畫風景。但像林濤這樣將圖像改寫卻是前所未有,而且選用的材料是當下社會生活的事件。因此,他將漆藝這個非常傳統的藝術媒介注入了難能可貴的時代感。」

林濤則這樣解讀自己作品的當代意義:「我用螺鈿工藝這種緩慢的方式,輕聲細語地一點一滴地表述茪@些看似沒有意義的事件,賦予其意義,或者說讓作品具有某種社會屬性。這也許是我創作的意義。也是我的作品在基於當代性的思考中逐漸具有的當代意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