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緣聚香江 中聯辦員工之窗】遇見:鴨巴甸街35號

2018-02-15
■元創方裡,展現了不少香港設計師的品牌和作品。 資料圖片■元創方裡,展現了不少香港設計師的品牌和作品。 資料圖片

社工部 朱穎

剛到香港不久,就有朋友約我同去參觀藝術工作坊,這是幾位藝術專業畢業的年輕人合作經營的一間個性化小店,為顧客提供創作場所、原料和藝術指導,幫助顧客隨心創作個性化的油畫、手繪帆布包等藝術品。這間名叫「OSCARY ECO ART」的藝術工作坊,和其他幾十間大大小小的創意店,共同安家於鴨巴甸街35號,這個藝術聚落,名叫「PMQ元創方」。

(一)初遇: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初見元創方的英文名「PMQ」,百思不得其解,查過資料才知道,它的創立,是源於香港特區發展局的歷史建築活化項目。

1889年,香港皇仁書院由原址遷往鴨巴甸街和荷李活道交界處。二戰時書院被嚴重損毀,於1951年被改建為員佐級已婚員警宿舍,後因年久失修而空置。2010年,這裡被鑒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隨後被列入「保育中環」歷史建築活化項目,活化為創意中心。PMQ,其實就是Police Married Quarters(已婚員警宿舍)的英文縮寫。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自2008年4月成立「文化保育專員辦公室」以來,與慈善機構等非營利組織合作,分期、分批持續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積極探索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歷史建築保護之路,至今已取得至少20項成果,除了PMQ,還包括將老式唐樓活化為藍屋建築群 、將必列者士街街市活化為香港新聞博覽館、將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為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等等。許多曾經斑駁蒼老的歷史建築,都被活化為公眾活動區、學校、博物館或藝術創意中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後來,我還多次去過元創方,有時是帶小朋友去參加兒童藝術工作坊,陶醉於工匠生活之樂;有時是去看顧客們的DIY創作,尋得工業化生活中的一點性靈;有時是去看看一樓玻璃櫥窗裡那排頗富現代感的「藝術家的椅子」,欣賞一下新出品的時裝、攝影、陶藝漆器等作品,開開腦洞,啟發生活靈感。

(二)再遇:鴨巴甸和阿伯丁

元創方藝術創意區的銀色鐵柵欄大門上,「鴨巴甸街35號」黑底白字的門牌十分顯眼,令我一開始就對「鴨巴甸」這個帶着一絲滑稽的中文譯名產生強烈好奇。查到的簡介,只說這條路「是以當時英國外交大臣鴨巴甸勳爵命名的」。由於香港的英文譯名與內地翻譯標準大相逕庭,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除了這句話,我再沒查到跟這位鴨巴甸勳爵有關的任何史料。

直到重看弗蘭克.韋爾什先生的《香港史》,看到「在19世紀的英國政壇,新任外交大臣阿伯丁勳爵......」,突然腦子裡電光一閃,哈!「鴨巴甸」──原來就是這位阿伯丁勳爵。

書中寫道:「1842年1月,阿伯丁進一步闡明了政府的指令,香港不再被看為永久的英國屬地,而是僅僅被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一個軍事佔領的地點,女王陛下政府實現對華目標時有可能歸還給中國政府......最好是既避免維持一個殖民地的開支和麻煩,又能保證至關重要的貿易......但是,璞鼎查認為保留香港......這樣一個殖民地乃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後來這位香港總督璞鼎查,如果鴨巴甸勳爵得以貫徹他的思路,香港會不會早在100年多前就回歸祖國了?只是,歷史永遠無法假設。

(三)又遇:藝術姊妹「油街實現」

元創方之後,經由朋友介紹,我還去參觀過位於天后的另一個創意中心──「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由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的歷史建築活化而來,這個名稱其實是這裡的門牌號「油街12號」的粵語諧音,同時也寄託了創建者們對「藝術在油街得到實現」的美好祝願。這個藝術區雖然面積實在只能算「袖珍」,但設計頗見巧思。這裡不定期展出一些繪畫、裝置藝術作品,或開辦藝術講座、工作坊之類。2015年,藝術家利用廢棄物資在此建造了盆景景觀「白做園」,並用霓虹燈在圍牆上拼出「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以此探討關於現代社會「有用」與「無用」的思考,一時傳為美談,也成為那段時期許多遊人來港的拍照必選景點。

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如何發展,如何在疾速向前的時代裡,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回自己的定力──顯然,文化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們都在努力尋找和堅持,社會大眾也在努力參與和支持。

(四)待續:歷史的存續和藝術的發展

元創方、油街實現的藝術創作及創意產業,得到了香港特區政府和負責專案開發的非營利組織在稅收、租金等方面的諸多優惠,並與商業作了部分結合。當然,藝術、創意與商業的結合向來都非易事,這裡大部分商舖的生意看起來還是略顯清淡,真正稱得上創意的產品似乎也不夠多。但隨着一次次走進元創方,我分明感到,曾經的歷史,在這裡鮮活了起來,再經由一代代香港人不斷書寫新的歷史,終於將曾經泛殖民化的現實,漸漸沉澱轉化成了這座多元城市的歷史記憶和藝術記憶。

記得近二十年前,我的一位老師寫下這樣的讀書筆記:「如果人類一味只追求快、快、快,最後就只剩下to die」......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從塞外大漠到春雨江南、從長白山下到香江之濱,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曲折向前,它既古老又年輕,既多艱又堅韌,既脆弱又頑強,似乎始終藏着某種生生不息的密碼。如果沒有文化自覺與保護,許多歷史和承載歷史智慧的文化藝術載體,如元創方般的建築、書籍、雕塑、藝術、思想......恐怕就只能湮沒在歲月風雨中,待到人們有一天束手無策,想回望走過的路,尋找未來的啟示,卻再也尋不到。所以,越是發達的文明越擁有足夠的胸懷與從容,越懂得珍惜和保護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真正有意義的創造,往往是在大量的試錯之後才出現的;社會發展的真義,往往是在無聲的堅韌中逐漸顯現的。我想,這才是超越眼下的時代、超越急功近利的創意渴望、超越眼前的短暫商業考量之上,鴨巴甸街35號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存在的最大意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