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粵樂大師的迷思

2018-04-01

近日應電台的邀請,主持龍翔劇團特輯。由於龍翔劇團的成立和粵樂大師盧家熾關係密切,龍翔的文武生勞韻妍便說:「沒有熾叔,便沒有龍翔了。」我打算在第一集介紹盧家熾和他領導的香港電台粵樂隊,因此,事前做一點資料搜集的工作。蒙幸運之神眷顧,竟然在網上發現了一篇原載於1967年12月11日《星島晚報》第五版「星島文化周刊」,標題為「國樂.粵劇哪裡去──與國樂家盧家熾一夕談」的專訪,文章雖然和龍翔劇團無關,卻為我提供了盧家熾對中樂管弦樂化的看法。

盧家熾是粵樂「西洋化」的先驅。資料說他十一歲曾師從意大利小提琴家域沱,十二歲開始在電台演奏世界名曲和廣東小曲,被呂文成和尹自重等譽為神童,十六歲時演奏陳俊英的《凱旋》一曲時,加入華彩樂段,直播大受歡迎,事後灌成金唱片,銷量第一。1959年底在第五屆香港藝術節與大型樂隊合作,首演二胡獨奏曲《雞公仔變奏曲》。翌年和黃程權、張永壽等籌組「香港管弦樂協會中樂組」。根據香港亞洲藝術節之《粵歌雅詞六十年》記錄:盧家熾曾被市政局委任為香港中樂團首任團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盧家熾在香港推動粵樂「西洋化」,而內地自1952年全國戲曲匯演以後,亦整頓了粵劇樂器組合,增加了一些中音、低音樂器,保留小提琴、色士風。淘汰電結他、爵士鼓等不易統一風格的西洋樂器,樂隊的組織形式穩定下來。粵劇音樂,開始嘗試使用多聲部和聲配器、複調、對位,甚至主調和複調相結合,走上西洋管弦樂團化的道路。

不過在1967年的專訪裡,盧家熾先生卻提出以下的迷思:「中國音樂的美並不在乎複雜,而是『單純』,用顏色作譬如,那便是淡素與燦爛的比較,所以,齊奏的處理手法不會失去它本身的美。相反的,中國音樂現在走上西洋和聲的路,會不會是一種錯誤呢?」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