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引述1967年,盧家熾接受司徒維英專訪時,提出「中國音樂現在走上西洋和聲的路,會不會是一種錯誤」的迷思。
盧家熾長期把雜亂無章的粵曲作有系統的整理,訓練國樂班的人才、作曲、改良國樂樂器,還在香港電台做了二十多年的國樂傳播工作。為了尋求中國音樂現在走上西洋和聲的路會不會是一種錯誤的答案,他和一班熱心國樂人士籌組「香港管弦樂協會中樂組」,埋頭切磋。
盧家熾認為中國音樂不是單音、平行,要複雜化應該另有一套,但這一套決不是西洋和聲。此外曲式也是存在的,但沒有系統,古調往往有着一定的格式,這些都有探討和整理的必要。
盧家熾懷疑有一個因素,使西洋鍵盤樂器彈奏中國歌曲時,總是缺乏了一種特有的「味道」,是音階的音距關係嗎?也不是。明朝朱載堉提倡十二律,旋相為宮(是任何一律均可做主音DO的意思,發明十二律的時間遠比巴哈的十二平均律為早)可見理論上應該是相通的,所以西洋鍵盤樂器不能完全表現中國風味,一定是有其他未知的因素。
由中樂提起粵劇,盧家熾當時認為粵劇是極端口語化,而歌曲則以詩詞為基礎,於是問題便出現了,有文學藝術修養的人不懂得粵劇的技術,而懂得技術的,多是沒有受過較深的藝術熏陶,能夠繼承傳統的,也愈來愈少了,加上他們極端遷就觀眾,迎合觀眾口味,往往就會扭曲劇情的原意。今後的粵劇,如果沒有文藝氣氛,就沒有文學價值,當然,也就不會吸引到欣賞力較高的觀眾。這對盧家熾來說,是一種痛徹心脾的悲哀。盧家熾認為粵劇是廣東地方性的特色,有着一定的存在價值,眼看着這些古國粹,如陷入流沙湖中,能不令人感到痛心!
1967年至今天,中樂的管弦樂化已經根深蒂固,但仍然沒有「中國味」,也沒有人能夠提供箇中原因。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