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歲月寫照 別具魅力的書法月曆

2018-05-22
■參與書法月曆創作的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容浩然作品。■參與書法月曆創作的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容浩然作品。

一代代香港書法家留給香港、歲月人生的最好見證是什麼?或許,就是一本和月曆結合的書法作品集。歲月微痕。在經歷了大時代的洗禮之後,書法成為時間的見證,時間成為書法的載體。在時間中找到一絲絲創新的意境,或許是老一代書法家留給新生代的珍貴啟示。■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書法、篆刻和月曆的結合,是創新,因為讓月曆有了藝術感。或許也不是創新,因為月曆和書法存在於中國文化中已經很多年了。或許,傳統元素結合的本身,才具有更加深刻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書法月曆成為了更加經久不衰的藝術坐標。

別出心裁的精美月曆

月曆和書法相結合,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創意。日前,《石齋月曆紀念集》的刊出並在香港饒宗頤國學館進行了作品展覽,便是對這種特殊藝術形式的回顧。

書法月曆蘊含的乃是時間的意境,也是香港老一代書法家在創作上的獨特構思和體驗。翻開紀念集,能夠在作品集中看到眾多香港書法界知名人士的作品。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文化的發揚光大,也是一種傳統美學的創新。月曆古今中外均有之,但是和傳統的書法門類相結合則是獨到的創意。在一幅幅作品中,看到的不僅是上乘優秀的書法與篆刻墨跡,同時也有一代代書法家在生活中所感知的滄桑和心境。

作品集和展覽的主題定位為歲月微痕。歷史和人生是用文字書寫的,歲月是用時間來計量的。但是一個人的人生無論再怎樣跌宕起伏,最終在時間的年輪中也只是一組符號和數字。從這個意義上說,用書法去將時間的意義具體化,讓月曆變得有情感、有思想、有深度便顯得非常之重要。不同的字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創作參與者,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月份中將書法變成了時間的序曲。一位接受記者訪問的書法家表示,自己在書法月曆中得到的是對人生、香港的深度思考;書法帶給人的是修身養性,而歲月蹉跎,很多人在明白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時,其實已經兩鬢斑白,因此,在時間的意境中去描繪書法、感悟書法,其實也是在探尋一種真理、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或許隨時會失去的境界。

最初只是玩 無心插柳柳成蔭

黃博諍從事書法月曆的出版已經二十多年了。如今工作結束了,他的回憶也引起了記者的興趣。黃博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書法月曆乃是從1994年開始,到2018年結束,總共刊出了24期,收到了同行和藝術界非常好的評價。其實,書法月曆在全世界都有,但就香港而言,卻是一種不多見的形式。

就特點而言,黃博諍表示,書法月曆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藝術形式,在當下這個時代更是很少有人涉及到這一領域。他表示,最初進行書法月曆的創作,只是以一種玩的心態去開拓,但是沒有想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做了25年、出版了24期。而就書法月曆本身的創作,則是大家整體構思出來的。

在具體的操作形式上,黃博諍表示,大家集結了十三位書法家,每一個人負責為某一個月進行書法創作,另一個人負責封面的創作。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讓成員之間彼此的情感也更進一步拉近。而所邀請的諸多負責創作的人士,也是業界當中的一流書法家,除非出現重大變化,否則一般不會更動參與書法月曆創作的成員。也因為書法月曆的精美和細緻,這種創作形式也蜚聲海外,得到了日本、美國、澳洲等國家業界人士的認可和欣賞。

黃博諍坦言,從事書法月曆的創作是一個燒錢的工作,沒有也不太願意獲得官方的補貼,畢竟,一旦出現外界資助的情形,其創作風格和內容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於香港以外的區域而言,書法月曆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渠道和平台去了解和掌握香港的書法水平和現狀。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創作形式。雖然,因為公司的結業等因素,書法月曆已經不再創作和刊出了,但黃博諍仍舊希望這一形式能夠給新秀書法家們一種別樣的思考和啟示。

一種獨特的創作構思

藝術無處不在,生活無處不在,機會無處不在。書法月曆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與生活相結合,在不經意間實踐了某種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質。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月曆。月曆的本質是時間,是歲月,是生活,是一種對未來的期待和追求。無可否認的是,從事書法月曆創作的,是香港一批非常資深的書法家、篆刻家。他們在創作上早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境界,不少人是香港知名書法家甚至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成員。這些飽經歲月洗禮、在藝術人生成就造詣頗高的人士,能夠將月曆和書法相結合,可以說是一個不小的創新。這種創新不是臨時起意的矯揉造作,而是長期奠基在藝術練習和不斷創作中換來的一種靈感。

如今,不少人認為青年藝術家獲得的藝術支持不夠,對藝術發展空間也有頗多怨言。但是,機會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要求外在主動改善文化創業環境的聲音成為了初創文化人士和企業的共同立場,但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員其本身的文化基本功究竟有多高,非常值得討論。任何扶持和外在的資助都只是一種非根本性的措施,最重要的文化創意方式其實是自身的實力和生活的積累息息相關。如果忽略了基本功的培養,而只是將文化創業的焦點放在公共政策層面上,則新一代的文化從業員依然無法打破既有的瓶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