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曾侯乙編鐘,穿越歷史的貢獻

2018-05-22
■曾侯乙編鐘。網上圖片■曾侯乙編鐘。網上圖片

張桂輝

4月27日下午,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首站在湖北省博物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這裡會見印度總理莫迪,並共同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欣賞了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以及荊楚文化。該館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有「鎮館之寶」美譽的曾侯乙編鐘,見證了兩個偉大國家的攜手。

這一消息經由媒體傳來,喚醒我對曾侯乙編鐘的記憶。從政府機關退休的第二年,我應邀從福建到湖北《楚天消防》雜誌幫助工作。一年之內,先是女兒、女婿從廈門飛來武漢看望我和老伴,之後是幾位朋友駕車從閩北來到武漢,探望我們兼顧旅遊觀光,我與妻子兩次作陪,專程前往湖北省博物館參觀,近距離目睹了曾侯乙編鐘的神采,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佔地面積81,909平方米的湖北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56號,是湖北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6萬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因其與東湖風景區僅有一站距離,且全天候免費開放,長年累月每天前來參觀的遊客成千上萬。我們兩次前去參觀,都從住地武昌梅苑社區附近的武珞路十五中出發,乘坐701路公車上行七站抵達,途中乘車用了三四十分鐘,排隊等候卻花去一個多小時。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題寫館名的湖北省博物館,建築具有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佈局明快、簡約大氣。進入博物館主樓大門,我們來到一樓右側曾侯乙青銅器展廳參觀。在曾侯乙墓出土的諸多青銅器中,最能反映當時的禮制和曾侯乙身份的,當屬「九鼎八簋」。它們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天神、祖先等重大禮儀中,分別用來盛牲畜和食物的。導遊介紹,按當時的禮儀制度,貴族根據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如,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則用九鼎八簋。曾侯乙墓出土的這套國寶級文物九鼎八簋,正好和主人的身份相符。記得第一次參觀時,我曾實話實說,活了大半輩子,早就知道「一言九鼎」,今天才見到它們的真面目。

與青銅器展廳相鄰的是樂器展廳。曾侯乙編鐘是其中的「主角」,被帶狀布條隔離在長方形展地上,只能眼觀,不能手動。我們兩次參觀,除了遊客還有老師帶領學生前來現場講解觀看。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曾侯乙編鐘用青銅鑄成,由65件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T字形木錘和長形木棒分別敲打銅鐘,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在我看來,編鐘等文物,都是古人的饋贈。1978年,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區西郊約一公里處的擂鼓墩,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重達2,567公斤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琴、笙、鼓、編鐘、編磬等樂器,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是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乾後,精美絕倫、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真容時,所有在場的人都被它驚呆了:歷經2,400多年,65個大小不同的編鐘,就整整齊齊地懸掛在三層木質鐘架上。同時出土的文物還有大量兵器、樂器、鑄造精良的漆器、青銅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編鐘出土後,文化部音樂家黃翔鵬、王湘等人趕到現場,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僅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我第一次參觀時,嘴上沒說,心中有話:古人名字有點怪。看了出土的文字材料,這才明白,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從楚惠王贈送給他的一件青銅鎛上31字銘文判斷,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推定其死亡時間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專家綜合考察其他材料,得出曾侯乙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的結論。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他成為諸侯王,在位約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興趣廣泛,不但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而且還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曾侯乙編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它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透過曾侯乙編鐘,不僅可以看到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而且可以了解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與其說是曾侯乙的超凡傑作,不如說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文明古國」歷史輝煌的縮影。

據悉,曾侯乙編鐘出土至今,先後奏響過三次: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出土不到三個月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悠揚的千古絕響。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之後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樂曲落幕;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湖北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1997年7月1日,在中英政府舉行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嘉賓,欣賞了由音樂家譚盾創作並指揮、用曾侯乙編鐘(複製件)演奏的大型交響曲《交響曲1997:天.地.人》,雄渾深沉的樂聲,激盪人心,震撼寰宇。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出土40年來,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以展覽、展演等形式,活躍在文化傳播舞台上,出現在對外交流活動中。據有關方面統計,先後已涉足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人口約十分之一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鐘的神采,有眾多各國政要、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觀看過編鐘、欣賞過編鐘演奏。當年,美國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貝林到訪武漢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被編鐘所震撼,激動不已,請求複製一套運往美國,作為在美國揭幕的一家博物館「最大的亮點」。而俄羅斯、韓國的學者參觀了編鐘之後,都認為還應該進一步推廣,讓歐洲乃至全世界都了解中國的編鐘。編鐘不老。2,400多歲的編鐘,發揮茬e古連今、古為今用,傳播文化、增進友誼的功能與作用。不僅讓今人一睹為快,還將讓後人一飽眼福。事實表明,它已成為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穿越歷史時空的特殊貢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