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大會於五月初圓滿結束。藉着這個一連三日的大型活動,Google向大眾發表其產品的最新動向,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其未來發展重點。大會上,主辦單位向大家介紹了Google Assistant最新語音功能:與用戶以外的人溝通,更即場示範致電髮型屋預約剪頭髮。
Google Assistant"Lisa"不單止聲音酷似真人,還能與對方對答自如。例如對方叫「她」等一等,「她」還能以"Mm-hmm"的語氣來回應對方,過程中展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對於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而言,這些高度複雜的電腦程式,是否能被視為具有智慧呢?
如何測試機器智慧?
早在1950年代,有「計算機科學之父」之稱的圖靈(Alan Turing),其論文《機器會思考嗎?》已開始探討機器能否被視為有智慧。圖靈設計了一個反應測驗,讓觀察者區分這些反應是電腦或人類作出。
測驗過程中,電腦會嘗試讓觀察者相信它的反應表現是出自人類。如果觀察者無法區分其反應表現是電腦還是人類,那麼電腦就被視為通過圖靈的測驗了。
與70年前的電腦相比,今天的電腦系統不旨在模仿人類表現,甚至尋求超越人類表現。今天的電腦系統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其反應時間比人類快。例如進行弈棋時,電腦程式如Deep Blue及Alpha Go,便在極短時間內,運算數目極龐大的可能移動方式,務求勝出比賽。
由AI到ML到DL
從事人工智能的專家,正嘗試把AI提升到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再到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DL)的層面。有人或認為,這些電腦程式只是遵從既有運算規則,沒有人類智慧的其中一個特徵:直覺。
然而,認知心理學家發現,高階電腦程式確實能夠展現直覺的能力。例如它們能夠以演繹法來進行分析,並超越了問題所給予的訊息,能夠找到一些問題中從未提供的解答元素。這種能力,有助我們解決複雜而多變的真實情境。
讀者如有興趣,可參考下列網址,從中了解更多有關人工智能的最新情況,部分網址更有推廣AI的自學課程教材:
1.https://ai.google/education
2.https://experiments.withgoogle.com/collection/ai
■張錦華博士 香港常識科教育學會理事、Google Certified Educator、Apple Teacher(Swift Playgrounds)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