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鵬飛
內地的人才搶奪大戰,愈演愈烈,已經有超過50個城市捲入。的確,能吸引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來工作生活,對於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會有一個不錯的未來。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幾乎所有的優質資源都集中在城市。歷史或者現實發展的原因,讓城市之間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別,又被劃分為三六九等。於是,去就業機會更多、公共資源更豐腴的城市落戶生根,就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改變自身命運的最佳選擇。也因此,擁有大城市戶籍,在不同時代都能成為不少人的墊腳石。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位長相秀美的遠房表姐,之所以自降標準嫁給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就是看中了對方擁有某一線城市的戶籍。
我似乎從來沒有為戶口的事情發愁過。只有一次,在辦理去台灣自由行的證件時,要提交的入台紙上,需填寫的緊急聯絡人必須是在同一個戶口簿上的親屬。因為讀書和工作,我的戶籍早早遷了出來,我的戶口簿上,只有我自己的名字。為此,辦理手續的機構聲明,必須提交一份能證明和緊急聯絡人是親屬關係的證明。換句話說,就是我必須自己提供法定證據,證明我在緊急聯絡人一欄所填寫的父親,真的是我的父親。最有效獲得這紙證明的方法,就是去做一份親子鑒定。這並不是一個黑色幽默或者冷笑話。
戶籍的重要程度,香港人可能無法體會。沒有所居住城市的戶籍,就意味着,無論你再忙,辦理各種需要出境的證件,都必須回到你戶籍所在的地方。也意味着,將來你生了孩子,不能在公立學校讀書,不能參加高考。對了,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你在所居住城市登記的是集體戶口,即便你遇到了對的人,你也不能成為她(他)法律上的伴侶。
幾年前,在旅行中認識了一對情侶,跟他們很聊得來,於是一路結伴行走。晚上在酒吧喝酒,多嘴問了一句,你們這麼投契怎麼還不領證結婚?
我的問題好似戳中了人家的肉中刺。他們相視苦笑了一陣,開始聲討一項「罪惡規定」:集體戶口不能登記結婚。他們兩個人大學畢業於廣州工作,男生的工作單位有登記入戶的權限,女生的公司沒有,就都把戶口登記在了人才市場的集體戶籍上。起初幾年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便,等到兩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安定下來,準備談婚論嫁了,才發現民政部門是不會給集體戶口的人辦理結婚證。
相關的管理流程說起來很簡單,集體戶口只提供給未婚的人,要結婚就必須把戶口遷出來。可以遷到哪裡去呢?規定是可以遷到配偶的戶籍單位,但沒有勞務關係,她的男友的單位拒絕接受外來遷入的戶籍。規定說,也可以遷回原籍。抱歉,戶籍從廣州遷回原籍投靠父母的人,年齡必須不超過23歲。讀完大學,再參加工作,相信沒有人可以達到這個條件。但規定就是規定,沒有通融的餘地。於是,他們兩個只好就這樣一直耗着。
那趟旅行一回來,我就發揮職業威力去了解一下,當時的廣州,因為集體戶口無法結婚的人居然有近十萬人之多。還好,在人大代表的努力爭取之下,三年前廣州修例,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
以前住在深圳的時候,房東是個可愛的本地戶籍大齡女生。她有個感情很好的男友,她卻拖着一直不肯去領結婚證。原因也跟戶籍有關,因為她一旦領證結婚,就必須將戶口遷至夫家。那麼,她就再也不能領取年終優厚的集體分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