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趣說端午節

2018-06-18

李廣榮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古稱「重五」,又謂「端午」、「端陽」。它與春節和中秋節,並稱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受到全國各地的普遍重視。顧名思義,「端」是開始的意思。《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初五、十五、二十五),頭一個五日就是「端午」。

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故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寫成「端午」。據說,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為避「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有些地區又將五月十五稱為端午節。為了區分,便將五月初五定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為大端午。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蒲節、天長節、五月節、龍船節、䐥]節、女媧節。古人於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蘭草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中天節。在古代,又是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祀活動日。抗戰時曾被稱為詩人節。

端午節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其起源就有十種說法:一說源於五代的蘭浴。所以周代以來,有朱索桃印飾門,艾入懸戶、繫五綵縷、掛赤靈符等禳災避邪風俗,至今民間尚在流行。二說源於春秋越國,勾踐在這天操練水軍。三說是紀念介子推。四說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並命舟楫拯之。後來前者演變為吃膄l,後者演變為龍舟競渡。五說為紀念伍子胥。伍子胥盡忠於吳國,後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屍於江,化為濤神。

在民間傳說中伍子胥死於五月初五,所以江浙一帶至今仍有「迎濤神」之俗。六說為紀念曹娥。女子曹娥,是浙江會稽上虞人。其父能絃歌為巫,於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在江沂迎神溺死,不得屍骸。曹娥沿江號哭,七個晝夜不絕聲,遂投江而死,所以浙江一帶有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事。七說是祭「地臘」。八說五月五日是藥王菩薩生日,故稱藥王節。九說我國北方將五月五日視為惡日。十說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於夏至。

家喻戶曉的歷史傳說,端午節是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因為楚懷王很器重他,導致他遭到了貴族子蘭和奸臣靳尚等人的進讒陷害。楚懷王沒有接受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結果被說客張儀騙至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不久便客死秦國。

消息傳到楚國,屈原即以悲痛欲絕之心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寵信奸佞的頃襄王卻不思報復,而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秦國遂出兵攻佔了楚國的郢都。屈原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時年62歲。

當時的楚國人民捨不得這樣一位賢吏,大家聞訊,紛紛划船去追他,在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影。之後便有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習俗。南朝時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說自屈原五月五日投江後,人們每年在這個時日,把米撒入江中來祭祀他。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夢見屈原對他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 讓蛟龍吃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裡,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線捆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線的。」後來,人們依此包裹膄l,並逐漸演變成端午節的習俗。

吃端午䐓A古代的膄l,從詩人的筆下可見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縷碧筠䐓A香粳白玉團」,寫出了膄l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溫庭筠的「盤鬥九子䐓A甌擎五雲漿」,描繪了膄l的大小和質量;而唐代鄭谷的「渚鬧漁歌響,風和角䒏說v,就表明了膄l在那時已成為民間端午節的普及食品。

如今,包膄l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已盛行全國,而且種類形式各異,別有風味。古今詩人雅士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都在端午節這天舉行集會,並擊缽吟詩,頗有情趣。

我國民間有的地方把雄黃研成末和酒,為雄黃酒,具有消毒作用。在端午清晨,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面頰上,以避蚊蠅,驅散疫毒。也有飲雄黃酒,祈雨,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人們採集艾蒿、菖蒲等中草藥熬水洗澡,「沐浴蘭湯,除病健康」。還有用金銀花等藥物煮豆或煮蛋,食後有利清熱解毒和去風濕。

關於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習俗,在《穆天子傳》和《楚辭.九歌》等古籍中,均有描述。而《九歌》正是屈原本人的作品,它是龍舟存在於屈原殉難以前的明證。龍舟競渡最早記載的是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原始人用獨木製成「小舟」,代替了神話中的「龍」,到了戰國時期,《穆天子傳》和屈原的《東君》,才將「小舟」正名為「龍舟」。從這種傳說中可以看出,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的。

但聞一多先生曾對端午節作過詳盡而精闢的考證,他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賽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吳越民族奉行圖騰祭祀的一個節日,東漢以後這一風俗才逐漸向北方傳播。今日的龍舟競渡,又由紀念娛樂的習俗,發展為體育活動了。

有關屈原的死因,青年學者朱大可推出了一個有趣的新說法。他推斷屈原之死並非自殺,而是被政敵謀害。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謀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敵令尹子蘭、佞臣靳尚等。朱大可認為,屈原是為一場秘密愛情而殉難。屈原是一個充滿愛情色彩的人物,他寫過大量情詩,並多以「女神」之名代之,其中《湘夫人》最受人關注。湘夫人是楚懷王的寵妃,因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只能在荒郊野地幽會。屈原的政敵把這一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了楚懷王,促使其以政治上的名義放逐屈原。

耐人尋味的是,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曖昧關係捲土重來,其政敵便派出刺客追殺屈原,並將其投入江心。之後,政敵們偽造和散發了屈原的自殺遺書《懷沙》,以掩其罪惡行徑。此一趣說,推斷似乎成理,但史實是否如此?今已難以查考。

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國文藝界曾一致決議將五月五日這一天定為「詩人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還把大詩人屈原列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詩人,歷經兩千多年,還受到全國和世界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屈原,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