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草木芬芳話《離騷》

2018-06-21

伍呆呆

古往今來,一些特定的日子逐漸演變成了節日,一些節日逐漸從悲傷演變成了歡樂。

譬如清明,從最初傷感地祭奠親人,變成了如今開心地踏青和偶爾吃寒食的節日;譬如端午,也被喜歡運動的達人們過成了「龍舟節」,被喜歡美食的吃貨們過成了「膄l節」。究其根底,自古「民以食為天」,因此大抵所有的節日都離不開吃喝玩樂罷。

我素來不喜食膄l,卻極愛烵酊熔M香,每逢端午,也總是要吃上幾個白米膄l應應節,只為細細品嚐在蒸煮的過程中滲入糯米中的草葉的味道。

既食膄l,便不能免俗地想起與「膄l節」相關的屈原先生,以及屈原先生所寫的傳頌千古的長詩《離騷》。年少時讀《離騷》,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老師所教,除卻其詩架構的宏偉,文采的絢爛,滿眼看來盡是屈原先生的深沉厚重的偉大理想、政治願望、愛國熱情等等,因此存了一顆極度敬畏的心,只敢遠觀。及至今日,人到中年,再讀,卻平添一份親切。親切來自於詩中的灑脫、浪漫,而這浪漫與我所喜愛的草木相關。

屈原詩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的自己,除了是個滿懷遠大抱負的政治家、詩人,還是個懂得、欣賞香草的行家。他「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把江離、白芷、秋蘭這些香草用紉草結起來佩戴在身上,即便是在他對老闆和同事們失望後傷春悲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擔憂「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的時候,仍舊不忘「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早起在坡上採集木蘭花,傍晚在洲際摘下宿莽草。眼看舊政「穢」,詩人無奈,卻借草木保持了自己的一身高潔與芬芳。

屈原不單止懂得香草,還種植香草,簡直就是個酷愛園藝、喜歡勞動的園丁。看到他寫「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忍不住拿出計算器辟哩啪啦敲打一番。一算下來,這「九畹」的春蘭與「百畝」的秋蕙,單是從數量上就先嚇了人一跳!再看屈原園中的佈局︰「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竟然還分壟培植了留夷和揭車,把杜衡、芳芷套種其間,高高低低,有蔭有陽,詩人的園藝知識無比嫻熟,堪稱高手。

種的花草多了,屈原也吃花。「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餐菊飲露,不是神仙,勝似神仙。吃花倒也罷了,浪漫的屈原先生還別出心裁,想「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他想把菱葉裁剪成衣,用芙蓉織製成裳,大抵只能美妙地幻想一下了。不過,屈原在《九歌.雲中君》中所描繪的「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卻是可行的。以菊科植物佩蘭為湯,在端午節這天沐浴,把端午節稱為「浴蘭節」,倒比「膄l節」和「龍舟節」多了幾分精緻與優雅。

《離騷》中寫到的花草頗多,屈原連花椒都覺得氣味芬芳︰「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卻唯獨不喜艾草,認為「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大抵是因為戶戶皆在端午掛艾草於門前,他偏要以此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我的園子裡偏偏種植了一叢艾草,與詩人的好惡遠隔千年。卻無妨。在園中輕誦詩句,依稀彷彿,能透過草木的香氣,穿越千年的時光,來一場與詩人的曼妙相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