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特寫:老店無奈賣舖 無謂「阻住地球轉」

2018-06-23

是次重建項目涉及的地舖許多面積近千平方呎,主要經營機器廠、五金加工、汽車配件與維修等傳統行業,不少是有數十年歷史的老店。他們對市建局收樓重建「審慎支持」,認為房子始終太舊,政府收樓重建亦無力反抗,但希望政府能給予合理收購價,令他們能覓地重開地舖。

倘收購價合理 願另開新舖

「洪發」汽車膠輪電池有限公司經理趙妙玲指出,逾30年前購入該個千餘平方呎舖位,一直經營汽車配件與維修業務,「當時買舖花了近300萬元,按現時售價可能約2,000萬元,即使政府按市價賠這個價錢,也難以在其他地方再購入那麼大的舖位繼續經營。」

她慨嘆道,要遷離十分不捨,但世界總是要向前走,樓房舊了始終需要重建,因此只要政府給予合理收購價,她們願意售出舖位,另找地方重新吸客,積聚客源。

聯興機器廠東主陳先生表示,逾30年前以約200萬元購入該間千餘平方呎的舖位,父親退休後由他接手。他表示,現時重視機器生產和維修的工廠已「買少見少」,大部分都改由直接從內地進口,惟數十年下來,工廠累積了一批客源,負責機器維修,仍能維持下去。

對於政府收舖重建,他指當然感到很遺憾,但價錢合理的話,還是只好賣掉,不能「阻住地球轉。」

雖然按市價可能賣到大概一二千萬元作補償,但自己那麼年輕,不可能就此「退休」,還是打算覓舖再續祖業。他說:「不能人人炒股炒樓,總要有人做些實業。」

「做慣做熟」 五金師傅不捨

五金加工廠曾師傅指出,老闆已年逾70歲,已開業數十年,肯定不願賣舖,但子女是否願意再維持這個生意便很難說,「畢竟現時都是由外地進口整件,愈來愈少人定制五金件。」

他指出,當然不希望老闆賣舖,因為已經「做慣做熟」,但也明白到非他所能控制。

比較之下,該些老店其實都不太願意收舖重建,不像住宅業主般很想重建,收錢換新樓。畢竟做生意要守,另開新舖風險不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