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設億萬農民專屬「豐收節」 聚焦「三農」建真言獻良策

2018-06-28
■中國農民終於擁有自己的專屬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該節體現了國家對「三農」的重視。圖為山東臨沂農民在收割小麥。新華社■中國農民終於擁有自己的專屬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該節體現了國家對「三農」的重視。圖為山東臨沂農民在收割小麥。新華社

近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也成為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億萬中國農民從此也有了專屬自己的節日。這一節日的設立,不僅體現了國家對「三農」的重視,也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三農」短板日益凸顯,一些地方出現了產業「空心化」、農戶「空巢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城鄉同步邁向全面小康的步伐。因此「三農」也是全國政協幾乎每年組織調研協商的主打話題之一。政協委員們在全國政協的組織下,圍繞「三農」問題深入調研,利用協商平台和渠道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並形成報告,就「三農」相關問題積極建言獻策。■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

在今年三月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組建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聯繫農業界和研究「三農」問題等職責調整到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組織委員學習宣傳黨和國家農業農村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就「三農」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意見、建議和提案,團結和聯繫農業和農村界委員反映社情民意。

兩重點協商議題聚焦三農

據了解,今年全國政協確定的10個重點協商議題當中就有兩個關於「三農」問題,分別是「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和「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今年五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汪永清分別率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專題調研組,先後赴雲南、廣西兩省區多地調研,共謀脫貧攻堅之策。調研組建議,政府應施策再精準,防止人為拉大差距,避免「懸崖效應」和新生矛盾。針對貧困人口致貧原因、貧困邊緣人口實際狀況,再精準區分、精準施策;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村集體收入等方面着力,讓扶貧減貧工作成效惠及更多群眾,解決好邊緣貧困戶、不願脫貧戶、已脫貧戶的「三個不滿意」問題。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則在日前率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考察團就「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情況」赴安徽省黃山、宣城、蕪湖、合肥、六安等市進行考察。考察團深入基層實地考察了安徽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保護農村良好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等方面情況。

推進綠色發展健康扶貧

鄭建邦指出,「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統籌起來,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努力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努力奮鬥」,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是衡量鄉村綠色發展成績的標準,是鄉村振興的顯著標誌,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全局,決定着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志軍近日發文建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引導更多優勢資源向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與貧困群眾密切相關的領域集中。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拓展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把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堅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把健康扶貧作為工作重點,着力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把保障兜底作為基本防線,確保「一人不少、一戶不落」地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他指出,要持續精準發力鞏固脫貧成果。脫貧不容易,防止返貧也不容易。按照精準扶貧要求,對已脫貧和邊緣戶進行動態監測,密切關注容易返貧群體。堅持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項目,扶上馬、送一程。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幫扶機制,深化人才、科技、項目等全方位長期合作。

他表示,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通過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5個方面振興,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戰果。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內外」共同發力。激發「內力」,應將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引導貧困地區樹立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理念,打開貧困群眾自主脫貧通道。用好「外力」,應做到黨委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發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