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香港發展離不開實幹精神

2018-06-29

何君堯 立法會議員

現屆政府提出「理財新哲學」,並在創科、教育等領域加大投入。政府主動出擊,奮起直追,值得肯定。但在筆者看來,做「有效政府」,更需要腳踏實地,發揮實幹精神,將很多眼前的「小事」真正做好,這樣才能算是惠及眾民,真正「以人為本」。

近年來,政府擺脫過去「守財奴」式的理財思維,在多個領域加大投資,開拓創新,特別是在創科及教育領域尤其如此,今年的預算案撥給創新科技的金額,由去年的100億元大幅增加至500億元,而教育開支更是多達1,137億元,按年度增加逾28%,佔總開支20.4%,成為了年度預算中的最大支出。

這些加大投入的舉措體現現屆政府的決心和魄力,但實際運用仍有不少問題。

以教育為例,今年財政預算案對教育的投入較上屆為多,但筆者認為,除了增加撥款外,亦應着意有關撥款是否用得其所,檢視以往的政策是否真的能讓相關人士受益。例如,生涯規劃教育就值得反思,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多年來效果並不理想。

自2014/15學年起,政府向每所公營及直資中學提供每年約50萬元的經常性津貼,以改善傳統的升學就業輔導,全香港有500餘間中學,一年大概需要投入近3億元。政府原本是好意,希望通過輔導,為學生尋找暑期實習的機會,讓學生提前體驗及了解各行業。然而,根據教育局到學校進行諮詢觀察所得,逾80%學校運用這筆津貼聘請員工,只有20%的經費用於舉辦活動,每年只給學生創造大約1,000餘個暑期實習崗位,效果可想而知。

大量資金投入,沒有用得其所,只為學校開創了更多崗位,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筆者認為,政府不如通過和企業或者團體合作,相信比原本方式更有效果。舉例來說,政府和企業或者團體合作,對於每一位想要尋找暑期實習機會的學生,政府可以拿出1萬元,一半補貼給公司作為行政費用,另一半補貼給學生,這樣學生既有補貼,又能得到機會,投入資金比以往少很多,受惠學生的數目相信亦會增加。學生、學校、企業三方都受益,比以往盲目撥款更有實際作用。

香港發展需要腳踏實地

發展香港需要多一點實幹精神,腳踏實地地將一些眼前「小事」做好,才能真正為市民服務。

日前,筆者去流浮山一帶遊覽,發現當地的道路缺乏管理和維護,很多共享單車隨意堆放在路邊,嚴重影響了周圍的風景和秩序。流浮山周邊的水果長勢喜人,鮮有人知;風景優美,可是交通配套不足、又缺乏旅遊設施,多年來成為發展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值得反思。

共享單車的問題由來已久,在立法會會議上,有議員提出意見和建議,政府也作出回應,承諾處理單車違泊問題。時間過去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政府在農業發展上投入很多,但是重心放在配備先進科技、商業生產主導的「農業園」上,對於本土傳統農業鮮有過問,任由其自生自滅,令人遺憾。

如果能夠將流浮山一帶稔灣路至尖鼻咀的鄉郊路修好,提升附近的漁農業,促進本地漁農業和旅遊業合作發展,打造出具特色的流浮山旅遊,又為港人提供多一個假日好去處。屆時,我們不用羨慕日韓風味,香港風味已經足夠。

政府投入一定資金,將鄉郊的特色發揮出來,這樣的投入聽起來也許沒有那麽宏偉,但不用花費太多的錢,只要把眼前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就已足夠。遊客來到流浮山一帶,看到這裡整治得很好,就會感到政府有實幹精神,香港的發展「以人為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