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燃料棒運回美 台灣核四運轉無望

2018-07-05
■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的核四電廠。   資料圖片■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的核四電廠。 資料圖片

項目歷近40年從未投用 淪為島內政爭犧牲品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中央社、《中國時報》及環球網報道,台灣龍門核能發電廠(又稱「核四」)昨日凌晨將首批燃料棒運離廠區,由貨車運往基隆港西19號碼頭,逐一吊上貨輪。此舉宣告該項目經歷近40年爭議後,運轉無望。從籌備到落成拖沓了近40年的核四,一日都沒有正式運轉,淪為島內政爭犧牲品。

雖然台電基於保密條款不願證實,台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昨日回應表示,燃料棒運出是依台灣地區立法機構決議辦理,須在今年中開始作業,才能於2020年全數如期移出。

1744束料2020年底前全輸出

台電計劃把核四電廠轉型為綜合電力園區,廠內的1,744束核燃料棒,預計2020年底前全數輸出;未來不但可望減少人力,一年還可減少約一億元(新台幣,下同)的資產維護管理費用。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表示,在核四廠「不啟封、不運轉」前提下,燃料棒勢必得處理,若將核四核燃料棒運送、拆解相關費用合計約6.9億元,且繼續留在台灣,每年就必須耗費1.4億元保管費。台電說明,核四廠核燃料無法使用於核一、二、三廠,台電將陸續運回美國,伺機尋求轉售或將燃料棒再拆解出鈾燃料利用,越早處理就有越多時間找到島外買家,創造資產最大價值。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台灣就出現了能源短缺的情況,為了保證電力供應的穩定,台灣從上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發展核電。從1971年2月到1985年5月,台灣總共建造了三座核電站共六台核電機組,分別為核一、核二和核三電廠。

綠營抹黑核電撈政治收益

台灣核電發展的轉捩點發生在籌建核四電廠時。上世紀80年代初,鑑於台灣核電產業發展良好,台灣決定建造核四電廠。然而核四開建不久,台灣經濟發展放緩,出現了電力過剩情況,為此,台灣暫停了核四的建設。停建不久後,前蘇聯發生了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事故,當時在野的民進黨並未敦促中國國民黨當局檢查島內的核電廠安全穩定狀態,反而極力抹黑台灣的核電,將核電形容為可怕的殺手,甚至渲染台灣將會亡於核電的謠言。

1988年,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當時的台當局不得不凍結核四項目。直到1999年,核四才重新開工。 但是2000年政黨輪替後,掌握了行政力量的民進黨進一步推進反核,在民間渲染核電恐怖以獲得政治收益。

馬英九轟運離做法錯誤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台灣當局於2013年宣佈核四1、2號機封存,未來若要啟用須經公投決定。事實上,近年台灣能源短缺的情況並沒有改善。民進黨打荂u非核家園」的反核旗幟爭取認同,還曾喊出「用愛發電」等貽笑大方的口號。而一直支持重啟核四的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昨日受訪時則直指,運離核四燃料棒的做法,將讓核四難以重啟,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核四事件簿

1980年:核能第四發電廠(龍門電廠)興建計劃首度提出。

1986年:因前蘇聯發生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事故,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在安全考量下,指示核四暫緩興建。

1992年:台灣經濟增長看好,考量用電需求,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指示批准興建計劃。

1999年3月17日:核四廠正式動工。

2000年:政黨輪替後,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宣佈核四停建,隨即遭台灣地區立法機構會議決議移請台灣地區監察機構彈劾。

2001年:在「釋憲」及700億至900億元(新台幣,下同)的巨額賠償金壓力下,核四宣佈復建;預計2006年7月商轉。

2006年:台電向台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提報「核四商轉延後計劃書」,工期延後3年。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事故,當局決定對核四進行檢視和補強,商轉日期延至2015年。

2013年2月25日: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為化解民眾疑慮宣佈核四停建,台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前負責人江宜樺並在4月24日宣佈核四1、2號機封存,未來若要啟用須經公投決定。

2015年1月:核四正式啟動封存,3年封存經費當年經台灣地區立法機構審核通過為37.79億元,包含廠商停工補償費25億元,封存期直至2017年12月底屆滿。

2018年3月15日:台電宣佈將核四廠當年約花80億元採購的1,744束核燃料棒,分3年分批運回美國原廠。

2018年7月4日:台電將核四第一批80束燃料棒運離廠區,終結核四近40年的爭議。

資料來源:中央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