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粵劇版《芳華》在穗首映

2018-08-19

文武生歐凱明:真的離不開舞台

被讚譽為粵劇版《芳華》的紀錄片《粵韻芬芳》日前在廣州大劇院首映,該片以粵劇的傳承和傳播為基調,通過紅線女入室弟子、廣州粵劇院文武生歐凱明從藝四十年的故事,敘述以他為代表的一代粵劇人在粵劇傳承中,不斷求新沉澱的堅守和突破。

從十三歲踏上舞台以來,歐凱明過去四十一年來和粵劇舞台的關係,不僅僅是愛恨交集的情緒交替。尤其是二零一三年恩師紅線女的逝世,粵劇之於歐凱明,更多了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紀錄片《粵韻芬芳》歷時十個月的拍攝,從歐凱明的藝術專場演出的廣州大劇院舞台,到粵西春班的竹棚劇場,從廣州粵劇院排練廳到高朋滿座的香港戲院,今年榮膺為粵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歐凱明在首映禮上感慨:「不是粵劇離不開我,是我真的離不開粵劇」。

與300戲迷齊聚一堂

首映現場,有剛剛接觸粵劇的稚嫩孩童,也有與粵劇一同成長沉澱的耄耋長者,還有一大批求學歸來後的年輕粵劇戲迷,共計300名戲迷齊聚一堂。對此,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感歎,讓戲曲真正火起來,最主要的,不僅有演員,也不在於有政策扶持,而是在於有現場這樣的觀眾。

該紀錄片導演盧川,是出生於廣州的85後,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擁有粵港兩地經驗的盧川透露,過去在港5年的學習、工作經驗給予了自己更多層次的思考和觀察,在粵劇拍攝的表達方式上更力求「真實」二字。

影片捨棄了傳統解說詞的形式,採用現實畫面來「真實」敘事。紀錄片中, 除了以歐凱明和粵劇的故事作為主線故事外,廣東八和會館總務,八十二歲的蝶姨也信心滿滿地表示:「時代流行什麼,粵劇就吸收什麼,所以粵劇不會消亡。」這些真情實感,啟發了盧川對於粵劇的認識和思考。雖然生在廣州,求學在香港,看似和粵劇有着不淺的地緣關係,但拍攝初期,盧川對粵劇的了解可謂一無所知。用歐凱明的話說就是,提問很門外漢。

當歐凱明來來回回表達:「我很愛這個舞台,就是捨不得。」要從這些尋常的語言中,理解拍攝對象與舞台的關係。盧川說,一開始他的這些慣常的「情感表達」,很難打動自己。

一句「碎碎念」打動導演

直到去年12月,歐凱明從藝四十周年藝術專場《嶺南一粟》,從第一天排練到正式演出,前後七天的大面積跟拍,他開始真正看到歐凱明與粵劇舞台的相互作用。「只要他一站到舞台,那個入戲專注到狀態就很感染人」。不過,最打動盧川的卻是後期剪輯中歐凱明的一句「碎碎念」。

當時在演出後台換戲服,汗流浹背的歐凱明說了一句,「真的好累,快幹不動了」。而下一秒,回到舞台的歐凱明,似乎就是為角色而生。但直到剪輯時,才清楚聽到這句話。就是那個瞬間,對他和所在的舞台有了強烈的觸動。盧川透露︰「其實在做初剪版時,自己都感覺看得太累。直到真正理解歐凱明與舞台的關係時,才開始做減法,現在的故事主題才開始慢慢出來。」盧川又表示,就是通過這些細微末梢,才發現最初那些打動不了自己的那些看似日常、樸實的語言所蘊含的熱情和執着。

最後,盧川則希望這部紀錄片,可以讓看過的觀眾簡單地記住一些劇目,一些曲目,對粵劇有一些了解就足夠。但同時,他也表示︰「紀錄片對於粵劇的呈現其實只能算作入門級。事實上,目前的粵劇發展以及歐凱明和舞台的情感,遠遠比片中裡呈現的要更好更充分。」 ■文、攝︰胡若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