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貢獻人類健康 華裔揚威「科學界奧斯卡」

2018-10-19

目前全球獎金金額最高、被譽為「科學界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前日公佈得獎名單,共有6男3女科學家得獎,其中美國的貝內特和克賴納憑開發罕見病藥物,共同奪得其中一項生命科學獎項。在中國出生的科學家莊小威、陳志堅分別獲得兩個生命科學獎,其中莊小威憑改善顯微鏡解像度得獎,陳志堅則發現可識別脫氧核糖核酸(DNA)的J,有助對抗免疫系統疾病。年僅37歲的華裔數學家許晨陽則獲得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數學獎」。

「科學突破獎」在2012年設立,表揚在物理、數學和生命科學有傑出成就的人士,設有7個獎項。有別於諾貝爾獎,突破獎通常頒予較新的研究,得獎研究亦不一定已獲應用。雖然「突破獎」歷史遠不及諾貝爾獎,但獎金則比後者更多,每個獎項達300萬美元(約2,352萬港元)。

「突破獎」得獎者中,不少對人類健康有傑出貢獻,例如生物製藥公司Ionis Pharmaceuticals的貝內特和冷泉港實驗室的克賴納由2004年起,研究治療罕見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藥物,前年終開發出首款可治療SMA的新藥Spinraza,使兩人同時獲得生命科學突破獎。香港今年3月亦宣佈引入Spinraza,幫助罕見病患者。

評審望啟發治療漸凍人症

貝內特坦言對得獎感震驚,透露過去與病人家屬會面時,讓他明白到病人面對的困難,使他更有決心研究新藥,感謝當年願意為新藥進行臨床測試的病人。評審則期望科學家可根據兩人發現,研究出治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亦稱漸凍人症)、柏金遜症以至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的藥物。

奧地利科學家阿蒙亦憑研究細胞染色體異常奪獎,估計有助開發抗癌藥物。阿蒙坦言其研究屬初步階段,暫未有人以此開發出新療法,期望將來有更多新發現。

數學獎由44歲的法國學者拉福格獲得,他形容獎項只是「美國人的遊戲」,對其日常工作沒影響,雖然數學家通常只為數學本質研究,但亦可用於加密科技,發現重力波的科學家亦獲得基礎物理學獎。許晨陽與另外11名年輕科學家亦憑前期研究獲得「新視野獎」,瓜分60萬美元(約470萬港元)獎金。

「突破獎」將於下月在加州舉行頒獎典禮,典禮亦會於國家地理頻道在YouTube和facebook的專頁上直播。 ■綜合報道

江蘇女天才莊小威 突破顯微技術極限

今屆「突破獎」其中一名華人得獎者是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她憑開發「隨機光學重建顯微法」(STORM),大幅提升顯微鏡的解像度,協助科學家發掘細胞的分子結構,成為今屆3名得獎女性之一,莊小威獲悉得獎後表示,對獲獎感到興奮和備受認同。

美「天才獎」首華裔女

現年46歲的莊小威堪稱天才,生於江蘇省如皋市的她,15歲時就從蘇州中學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歲畢業後赴美,25歲即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更於2006年以34歲之齡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物理系雙聘教授,擁有自己的實驗室,40歲時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莊小威也是獲得美國「天才獎」的第一位華人女科學家。

光學顯微鏡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但受制於光線波長,最高分辨率長期限制在0.2微米,科學家難以再分辨出更細微的物質。莊小威於2006年提出STORM技術,為顯微技術取得突破。

莊小威指出,當兩項物件重疊時,往往會互相擠壓成一團,STORM嘗試從時間角度出發,先利用熒光化合物標記不同分子,當中部分在光線下會成長,部分則不會。分子被塗上熒光物料後會隨機發光,科學家可利用不同光線,讓不同分子分別發光,從而識別各分子的位置,再重組成顯微圖像。

望創「人體Google地圖」

科學家可利用STORM技術,觀察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並發現出細胞骨架,莊小威的團隊其後繼續研究改善顯微鏡成像,期望創造「人體的Google地圖」。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莫斯克形容,莊小威的研究「了不起」,對超高分辨率顯微鏡有莫大貢獻。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3位在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成像技術上作出貢獻的科學家,但當中並無莊小威之名,令不少科學家為她大抱不平。■綜合報道

生物教授陳志堅解DNA百年難題

今屆「突破獎」的兩名得獎華人之一,是得州大學西南部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教授陳志堅,他憑2012年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含有的環磷酸鳥-腺隞藻X成J(cGAS),解釋脫氧核糖核酸(DNA)刺激免疫系統的機制,解決困擾科學界百年的難題。

在DNA以基因物質廣為人知之前,科學家已發現DNA會觸發人體的免疫系統,歐洲的外科醫生更會透過DNA技術,提升病人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但一直未有科學家能解釋當中機制。

陳志堅指出,cGAS會在細胞內部巡邏,當發生免疫系統疾病,人體細胞或病原體內的cGAS會跟DNA接觸,DNA便會向免疫系統發出警號。cGAS亦會產生出環磷酸鳥-腺隞(cGAMP)分子,必要時代替cGAS發出訊號。

助對抗癌症柏金遜

醫學中心總裁波多爾斯基指,陳志堅的研究闡明先天性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解釋人體面對傳染病時首先作出的反應,有助認識免疫系統和自體免疫性疾病之間的關係,以及免疫路徑跟癌症形成、細胞衰老和柏金遜症的聯繫。

陳志堅於1981年考入福建師範大學,1986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1997年加入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綜合報道

80後許晨陽推廣中國代數幾何學

「突破獎」除了同名獎項,亦設有為年輕學者而設的「新視野獎」,今年度新視野獎共有12名得獎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數學系教授許晨陽。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專門研究代數幾何學,被視為國際數學界新星,他形容研究數學除了需要高智商,也講求專注和堅持。

新視野獎得獎者必須取得博士學位不足10年,並曾發表重要研究。許晨陽2008年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後,任教美國大專院校,曾在猶他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奪「中國諾獎」 麻省理工邀任教

北大於2012年成立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許晨陽亦回歸母校,翌年隨即升為教授。許晨陽去年奪得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不久後接受麻省理工學院邀請,返回美國執教。

許晨陽臨行前接受傳媒訪問,透露再次赴美除了是希望取得更好發展,亦希望透過與外國數學家合作,增加中國代數幾何學的影響力。他表明對中國的數學發展有信心,科研水平與美國等地的差距正縮小,寄語中國學術界改善學風浮躁、學術造假的問題,並加強支援年輕學者,讓中國科技更進步。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