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科技與環境
膠飲管不能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經常出現海洋生物誤食的情況,縱使其禍害無人不知,但習慣使然,未必人人實踐環保之道。近月,多間大企業包括星巴克、迪士尼樂園、肯德基及麥當勞宣佈不同程度的「走膠管」措施,以支持環保。大企業市場佔有率高、資源豐厚,一聲令下,每年減少數以十億計的膠飲管數目,成效顯著。不過,危害生態環境豈只有膠飲管?減少使用塑膠已成為全球環保的大方向,消費者難免經歷「戒膠」帶來的陣痛,但保護地球不只喊喊口號,必須身體力行。 ■余禧 特約作者
【新聞背景】歐盟推出政策 企業全球跟隨
歐盟今年初宣佈,至2030年前,歐盟地區的所有塑膠包裝必須是可回收或重複使用,並且逐步淘汰咖啡杯等只能使用一次的塑膠產品,以減少塑膠垃圾。此「減塑令」讓多間連鎖餐飲企業作出相應調整,他們在本港的分店亦需跟隨。
連鎖快餐店肯德基今年8月23日起,在全線港澳分店,停止主動提供膠飲管和杯蓋。香港麥當勞9月3日起,全線每逢周一實行「無飲管星期一」。麥當勞指,每逢周一會清空飲管箱,亦不會主動派發飲管,如有需要可向職員索取。不過,使用管形匙羹之飲品不在此限。
星巴克則宣佈2020年前,全球2.8萬間分店將停用膠飲管,預計每年減少約10億支膠飲管,並為消費者提供無飲管孔的可回收杯蓋、及由其他物料製造的紙或可分解塑料飲管,香港星巴克將響應措施。
華特迪士尼宣佈,2019年中將全面停用即棄膠飲管及塑膠飲品攪拌棒,預計減少逾1.75億支膠飲管,及1,300萬支塑膠飲品攪拌棒的使用量。
香港迪士尼會在今年9月開始停用膠飲管,在度假區的餐廳會將近全面轉用紙飲管,亦只會在賓客索取時才會派發,預每年減省約400萬支膠飲管。
香港海洋公園亦推出「無飲管運動」,獲20家本地餐廳支持,逾830間食肆及學校參與。園內所有餐廳今年起停止供應膠飲管,如客人有需要,亦只會提供紙製飲管,希望藉此教育園內員工及遊客,從而減少製造塑膠垃圾。
根據環保署於2014年的資料,即棄膠飲管是本港十大沿岸水域漂浮垃圾之一。不過,政府通常以避免影響營商環境,及市民未有準備為由,拒絕制定相關環保政策,如今連鎖企業自我約束,是環保減排的好開始。
【小知識】膠管塞胃腸 動物終餓死
危害海洋動物:塑膠物料不能在自然環境中分解,最終流入大海,容易被海龜、雀鳥等海洋生物誤以為食物而吞食,繼而阻塞其消化系統,海洋動物會因其產生的飽足感而減少進食,最後可能導致長期營養不良,甚至餓死。
惡性循環:依附於塑膠上的污染物被海洋生物吸收後,更有機會循食物鏈不斷累積,破壞生態,並污染海產及漁業資源,最終損害市民健康。
全面禁飲管 珍奶怎麼喝?
台灣推出「限制塑膠吸管」草案,計劃明年7月起,禁止連鎖快餐店對堂食飲品提供膠飲管,直到2030年全面禁用包含購物用膠袋、免洗餐具、外賣飲料杯及膠飲管等即棄塑膠製品。限塑政策讓不少珍珠奶茶粉絲質疑:「珍珠奶茶怎麼喝?」
台灣每日使用800萬支飲管、每年拋棄約30億支,當局的草案提出,第一階段要求公營機關、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和8,000間連鎖快餐店,停止向顧客提供用完即棄的膠飲管,第二階段預計在2025年實施,將會禁止商店向外賣顧客提供膠飲管,但商舖仍可提供紙、木等可分解原料製成的飲管。
限用膠吸管消息一出,台灣民眾紛紛表示,喝珍珠奶茶沒有吸管十分不便,當時便有官員建議用湯匙飲珍珠奶茶的爭議,讓人啼笑皆非。雖然市面上有不鏽鋼飲管可供選擇,但有人擔心衛生問題,稱寧戒飲珍珠奶茶。
根據台灣媒體報道,當地一群年輕人創立的品牌,自2017起開始利用植物作原料,希望善用農業廢物,把它們轉化為既安全又環保的飲食器具。
團隊想到用植物纖維取代塑膠,成為製作飲管的原料,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研發出可重複使用、能於泥土自然分解的甘蔗纖維飲管,不會對環境帶來負擔。
同時,台灣限塑範圍從今年初開始擴大,美妝店、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及通訊設備零售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業、飲料店業、西點麵包店業等7大類行業,不得再提供免費膠袋。
根據台灣政府預估,這波擴大做法預計每年將可再減少15億個膠袋,光是飲料業每年就可減少約8.7億個膠袋。
歐美依賴自律 亞非走得更前
孟加拉經常受洪水困擾,由於膠袋會堵塞排水系統,因此早於2002年成為全球首個禁止使用膠袋的國家。
至於印度孟買則在 2016 年禁止使用厚度小於 0.05毫米的膠袋,斯里蘭卡也禁止膠袋、膠餐盤和膠杯。
東南亞的各國,也有範圍大小不等的限塑政策,例如:緬甸的首都仰光政府禁止製造、販賣及儲存膠袋;馬來西亞在去年也宣佈聯邦直轄區(吉隆坡、納閩、布城)禁止使用一般膠袋,且商品包裝費用由商家負擔。
其他國家或地區如日本則宣佈 2020 年起,所有零售商店都禁止提供免費膠袋。內地則在 2008 年禁止商店提供免費膠袋、禁止製造、販售和使用厚度小於 0.025毫米的膠袋。
放眼過去整片歐洲大陸,僅有法國計劃 2020 年禁用拋棄式膠餐具,及德國漢堡禁止膠囊咖啡。歐盟早前宣佈 2030 年要回收或重複使用境內的塑膠包裝,但大部分歐洲國家僅讓業者自願減少使用塑膠。
英國則是建議 25 年內禁用膠袋、寶特瓶、膠飲管等用品。美國目前僅有加州全面禁用膠袋,其餘城市需付費購買紙袋或膠袋,另包括紐約等數十個城市禁用保麗龍。
限塑政策上進度最快的,莫過於直接禁止使用膠袋的非洲國家。厄利垂亞早在 2005 年實施全面禁用膠袋。其他還包括坦桑尼亞(2006 年)、烏干達(2007 年)、盧旺達(2008 年)、毛里塔尼亞(2013 年)、摩洛哥(2016 年)、塞內加爾(2016 年)、索馬里蘭(2017年)與肯亞(2017 年)等國,不是全面禁用膠袋,就是禁止製造、販賣和使用膠袋,違規甚至還有刑責。
目前非洲 54 個國家中,有 34 個國家有限塑的相關政策,也就是說,超過 60% 的非洲國家,在限塑政策上,都有所行動。
【多角度思考】單禁飲管無用 需防「以膠換膠」
網民A:有快餐店一刀切不提供飲管及膠蓋,飲時十分不便,亦擔心很容易倒瀉飲品
網民B:快餐店為環保出了一分力,想馬上去幫襯支持!
環保人士: 食肆停用膠飲管值得鼓勵,但若食肆停用膠飲管後,轉用有啜飲口的膠蓋,只是「以膠換膠」,根本無助環保及減廢。解決塑膠問題不應只着重淘汰膠飲管,應從源頭減廢。
學者:膠飲管在海洋垃圾中,其實只是小數目。根據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研究,由於飲管的體量很輕,即使全部被沖到海中,重量亦僅佔800萬噸海洋塑膠垃圾的0.03%。
評論:目前反對使用塑膠已成為全球的大潮流,但各界應該着眼於影響更大的污染物,想辦法清理及阻止再被扔落海。
【想一想】
1.試述各大企業的減少塑膠政策,你認為對保護環境足夠嗎?
2. 有人指政府應先循宣傳着手,培養民眾環保意識,而非推行限塑政策影響營商環境,你有何看法?
【答題指引】
1. 多間大型企業陸續宣佈各種減少塑膠措施。肯德基今年8月起,在全線港澳分店,停止主動提供膠飲管和杯蓋。香港麥當勞9月3日起,全線每逢周一實行「無飲管星期一」。星巴克則會在2020年前,在全球2.8萬間分店將停用膠飲管,預計每年減少約10億支膠飲管。
華特迪士尼宣佈,在2019年中將全面停用即棄膠飲管及塑膠飲品攪拌棒,預計減少逾1.75億萬支膠飲管,及1,300萬支塑膠飲品攪拌棒的使用量。香港海洋公園亦推出「無飲管運動」,獲20家本地餐廳支持,逾830間食肆及學校參與。
由上可見,由大企業牽頭的環保改革,全球分店亦需跟隨,節省的膠飲管數以十億計,成效顯著。不過,今次減塑主要針對膠飲管,而根據一項澳洲研究,飲管重量僅佔800萬噸海洋塑膠垃圾的0.03%。可見減塑之路仍有一段長距離。
2. 宣傳及立法工作應該分階段進行。政府先循廣告宣傳,培養民眾環保意識後,再以立法規管,因為習慣使然,若無誘因或懲罰,一般市民或企業未必自動自覺減廢。
正如上文所述,若非歐盟實施新環保政策,多間連鎖餐飲企業亦未必作出相應調整。
【延伸閱讀】
1.《香港麥當勞今起逢周一推「無飲管日」》,香港《文匯報》,http://news.wenweipo.com/2018/09/03/IN1809030014.htm
2.《一窩蜂轉用紙飲管供不應求》,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6/16/GJ1806160013.htm
3. 《全球減塑政策大盤點》,綠色和平,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news/stories/oceans/2018/global-plastic-reduction-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