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在一舊友聚會,大夥兒回憶往事敘說現況熱熱鬧鬧的。可是當中一人聽了別人的際遇,竟不停抱怨對命運的不滿︰「如果不是生了三個子女,我就可以像你們那樣擁有幾個單位,每年去旅行幾趟!」「如果不是嫁了個窮老公,我就不用外出工作捱得那麼辛苦!」「如果我是個男人,就可以全程投入事業,今日的成就肯定好得多!」「如果......」
她的如果和嘮叨,逐漸令聚會氣氛顯得有點窒息。有一人終於忍受不了說:「妳羨慕我有錢投資物業,因為我無兒無女無須養育下一代,不如和妳交換,給妳三個單位妳三個兒女全歸我,如何?」朋友想不到有此一問,一時間呆住了,之後是一臉尷尬,看着對方的認真表情,輕聲說:「我還是寧可窮一點,要回三個孩子。」
有人看到這形勢,接力發功:「有個丈夫在身邊是苦啊,寧可像我般離婚,連個窮老公都沒有,整個家獨力撐?」另一人竟接口說:「還是像我般獨身一人,經常自由自在孤單去旅行?」其後一人一句問:「和妳對調角色我做女時你做男,要什麼條件?」「和你互換丈夫吧!」「對換妳的職位如何?」「要妳的一張臉孔換我的,要補貼多少錢?」大家看似嘻皮笑臉鬧着玩,其實友人心裡是明白的。當然她最後什麼也不願換,也不再抱怨了。
其實這位朋友的心態至是平常,我們也常看到別人好、遺憾自己所欠缺,忘了感恩或欣賞自己擁有的。我就從這次聚會中學會「以物易物交換自問」,作為平衡欠缺心理的方法。深知自己為所擁有而犧牲了其他,為養育子女付出了但千金不換;要照顧年老父母但千金不換他們的長壽;做家務捱生計但千金不換家庭樂。
當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時,不妨問問自己願意犧牲手上哪些東西去交換,當你什麼也捨不了時,便明白原來自己已得到最珍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