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昨日紀】從作家到學者再成編輯──徐坤

2018-12-17

陶 然

似乎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陳染所設的便宴上,結識徐坤。那時她在小說界風頭甚勁,筆下把知識界的種種,表現得淋漓盡致,調侃筆鋒銳利,人稱「女王朔」。此後與她相熟,1999年,她主編「九十年代文學潮流大系」的「商貿金融卷」時,曾選我的中篇小說《沒有帆的船》,收在她主編的選集《原始股》裡,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那時,她以遼寧大學碩士身份進入京城,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研究員,而在文學界,她也竄紅。記得初見時就聽她說過,第二天就要到什麽地方采風。有一次,看到似乎是《文學報》的報道,說她在哪裡喝醉了。這不奇怪,她來自瀋陽,也就是關外,東北人喝酒有名,我猜想是因為天氣冷,喝酒可保暖抗寒吧?有一次我去大連,飯還沒開始吃,面前就擺了紅黃白三杯酒,讓我幾乎被嚇倒。九十年代再到北京,都和徐坤吃飯聚會。有一次我住北太平莊的遠望樓酒店,她還約了李敬澤等人,在名為「土老坎」的飯館晚飯,吃的是當時流行的農家菜,也是喝了一點酒。

社科院是內地研究中樞,我以為她會在那裡留下去,但她拜同樣是社科院文學所的楊匡漢為博士生導師,有一年我在北京,她領我去給楊匡漢拜年,雖然已經成了博士,她還是執弟子禮。後來沒多久,她離開社會科學院,調到北京作家協會當領導。我就叫她徐領導。但她在北京作家協會也沒有呆得很久,又調到《人民文學》當副主編。

她好像愈來愈忙,有一回,她和河南的小說家喬葉到澳門開會,回程經香港,我們曾在她們所住酒店附近灣仔的飯館「蘇浙匯」午餐,可是歡聚時光苦短,吃完,有年輕學生陪她們去參觀,我目送她們遠去,之後打道回府了。

2015年1月,《香港文學》創辦30周年紀念時,曾邀請海峽兩岸暨港澳四地作家、學者來港聚會,徐坤也來了。她帶來新出的選本,笑道,等你買呀!玩笑歸玩笑,拿起那精裝本,沉甸甸的,頗具分量,也表明她這些年來的努力與成就。但她還是很忙,參加了下午在富豪酒店的座談會之後,晚宴她便不見人了。難得來一次香港,當然有好多事情辦啦!我暗自想,但也沒問她。

還記得有一次她送機,機場上她問我,為什麽你小說中常常有機場送別的場景?我一愣,沒意識到呀。仔細一想,莫非因為我是東南西北人,到處飄盪?那次,她帶我去逛頤和園,見到許多殘缺的小佛像,並且以腳去划船。之後請我去吃「大都」的北京填 鴨,我以前在北京上學時偶然也去吃,在前門大柵欄總店的「全聚德」,或西長安街電報大樓對面的分店,但這家如今已經不存在了。

我又記起,是2008年9月,我上北京,例行的每年一度去探望楊絳先生,那晚去參觀「鳥巢」之後,與徐坤通電話,相約在北京師範大學附近的菜館見面,幾個人一起晚飯。當時北京奧運會剛擧行,她送我剛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八月狂想曲》,她在為這本書寫的「題記」中寫道:「謹以此書獻給一個時代,獻給青春中國。」而聯袂為本書推薦的,包括著名評論家雷達、胡平、陳曉明、李敬澤。也許,這長篇未必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光是這份名單,恐怕也已經說明了其沉甸甸的分量了。時光飛速流轉,仔細一想,呀,這一晃,便已是十年前的往事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