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
幾個月以前我出版了一本有關新界原居民歷史的書,在我花了十年的功夫爬梳調研,發現香港社會忽略了新界;忽略了新界的地理位置,忽略了新界歷史,忽略了他們承傳的文化習俗,忽略了他們的傳統教育,甚至忽略了他們對整個香港社會的貢獻和犧牲。
新界之所以成為新界,它是租借給英國99年,與港九是割讓地有別,我們看1898年6月9日,清廷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原本是廣東省寶安縣的三分之二土地,劃出來作為英國的租界地。在整個大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新界佔了92%土地,由此可見,新界對香港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新界有大量的歲月沉澱的歷史文化,古物古蹟,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等,可以說是香港的寶藏之地;但是被長期忽略了。
今日正值香港全面重視中國歷史教育,即使是通識教育課程也強調了香港歷史文化的重要。自1997年迄今,香港已回歸22年了,注重中國歷史教育的這項政策雖然晚了一點,但總比還沒有開始為好!
作為一國之民,必須了解其國家的歷史,從而產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驕傲感!讓香港人了解中國歷史,使香港人對中國產生歸屬感,這在港英殖民時期是空白的,而回歸後的中史教育仍然是被忽略的;22年後的今天,身為歷史學者、歷史老師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感覺良好--社會終於意識到歷史教育的重要!
由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與杜葉錫恩教育基金主辦的「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於上星期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約有100多人出席,當中不乏中學的歷史老師與學生,有云「不知史,絕其志,不讀史,無以言」,歷史不僅能鑑古知今,也能讓我們更加了解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如何博大精深。
教育可分為三個層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而對新界原居民來說,還多了氏族教育,包括祠堂教育、族譜教育,當一個人做了為非作歹的事情,在祠堂受審,甚至被逐出祠堂;或者當一個人做了光宗耀祖的事情,受到族人的讚許和尊敬,這種種結果自然使得一個人內心自有一條繩子,產生自我約束力!
長久以來較少人關注新界鄉村教育,導致村校愈來愈少,到目前為止,僅餘20間;大部分的村校是私塾轉型而來,土地大都是祠堂、鄉紳捐出。校舍多接近藍天綠地大自然,全校師生感情融洽,像一個大家庭。筆者提議,每學期市區學生可與村校學生交換學習,也可到新界原居民的練武堂習武,強身健體,融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未嘗不是教育界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