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一聲巨響驚世界 滿腔赤誠報家國

2019-01-17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頒獎。  資料圖片■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頒獎。 資料圖片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昨日在京去世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華視點、中國軍網、光明網、俠客島報道,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昨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上個世紀60年代,氫彈技術是各個核大國的最高機密,沒有參考借鑒,中國的氫彈研究是徹底白手起家。帶頭突破氫彈原理的,正是于敏,這個中國自主培養的「國產土專家一號」。「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這是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委員會寫給于敏院士的頒獎詞,也是對他一生的最佳凝練。

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28年時間裡,于敏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解密。他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著名「百日會戰」 個個跪地研究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速度世界第一。巨大的成功背後,是難以想像的艱辛--全國僅一台每秒萬次的計算機,95%的時間算原子彈,5%留給氫彈設計。

1965年9月至11月,上海。39歲的于敏帶領科研團隊來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對加強型原子彈進行優化設計。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于敏經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終於實現了氫彈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

氫彈成功爆炸 「回去就睡了」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爆炸威力同于敏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試驗成功的這一刻,于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北京守候在電話旁,他早已成竹在胸。「我這個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不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于敏回憶道。

為了真理,他曾拍案而起。1971年,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由於某型號試驗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被軍管會定性為「理論長期脫離實際的惡果」,進而在「學習班」上對理論部橫加批判。時任理論部副主任的于敏分析出實驗失敗是技術問題而非政治問題,並從模型和原理上提出修改設想。

然而,這卻完全違背了軍管會定下的表態基調,在變本加厲的威逼脅迫下,一向溫文爾雅的于敏竟拍案而起,「我不會同意你們的說法,那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事後,他對一同工作的胡思得說:「順了他們的意思,的確很好過關。但那是對不起真理,經不住歷史考驗的。」

事實勝於雄辯,後來按照于敏的改進建議,實驗得到技術上的修正並實現了成功。

《出師表》引共鳴 男兒淚紛紛落

1984年的12月,新疆核試驗基地裡,天氣已降至零下三四十度,早起刷牙時,拖鞋都被凍在地上。嚴寒天氣下,在當地參加實驗的參試人員更加倍感壓力。

當時的一次討論會上,大家剛剛坐定,心有觸動的陳能寬忽然吟誦起諸葛亮的《出師表》:「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場的于敏也來了興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後來,只聽于敏一個人在吟誦,「夫難平者事也!......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紛紛留下熱淚。最終,原理實驗圓滿成功,為中國中子彈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獲授國家獎章功勳集體共享

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說這是集體的功勞,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