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讀杜甫詩,看到他寫的《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凍未漁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b。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落砧何曾白紙濕,放箸未覺金盤空......」
膾,先秦時代指的是把生的肉切細,後來多指魚膾,像杜甫詩題中的膾,就是魚膾,也就是現在我們常吃的生魚片了。
事實上,先秦時代的魚膾,據《禮記》記載,是「春用b,秋用芥。」一起來吃的。古人吃的魚膾,多數都是江河裡的鯉魚。今人吃的日式生魚片,幾乎都是海魚,沒有江河裡的魚。
即將過年了,餐館裡的年菜,都以好意頭為菜名,像髮菜蠔豉叫做發財好市,蓮藕豬c稱為年有大利,近年還流行起一道「撈起」,意頭當然指的是每個吃過的人都撈得風生水起了。撈起的材料非常多,不過主要是生魚片,另外加上九種不同的青菜和花生等等。本來,廣東人的撈起原本是用鯉魚或鯇魚的,但如今因為水質問題,大多改用顏色鮮艷的三文魚了。
早前有報道指食家蔡瀾被電視綜藝主持人問到,最想消失的一道菜是什麼時,蔡瀾說是火鍋,他說原因是火鍋沒有廚藝。其實,他應該答說是用真正的河魚作主料的傳統「撈起」才對。因為傳統的鯉魚和草魚,現在都已養殖,像杜甫詩說的鑿冰尋魚,南方哪能得見?而且「撈起」只有刀工,更沒有廚藝。況且,像麻辣火鍋的麻辣,怎能說沒有廚藝呢?白水煮的火鍋才真正不需廚藝吧?更何況,真正傳統的「撈起」,早已在食肆中消失不見了,不是嗎?如今用的魚生可是外國的三文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