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撥款1.93億元助30項目 「智慧城市」「民生/健康」獲撥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為鼓勵本地大學進行更多具影響力的研究,並與學術界以外的持份者更多合作,推動科技轉化應用,教資會2017年宣佈推出「研究影響基金」,首批結果本月初出爐,決定撥款約1.93億元資助30個項目。理工大學共10個研究項目獲得資助,所得款額佔整體撥款三成,該校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對結果表示欣喜,強調基金有助大學將尖端的創新知識轉移到社會,諸如獲資助的鐵路研究項目,部分技術已應用到業界之中,長遠有利大灣區鐵路發展。
獲得2018/19年度「研究影響基金」的大學包括港大、中大、科大、浸大、理大及城大,理大共有10個項目以協調院校身份申請而獲得資助,資助金額約6,500萬元,獲資助項目數及所得金額均為總數三成。
10科研項目獲科水
衛炳江介紹理大是次獲撥款項目,主要分「智慧城市」及「民生/健康」兩大類,各佔5項。
前者涵蓋下一代數碼相機成像、智慧裝配路面、鐵路系統、城市道路網和超快大面積經濟填海造地等範疇研究;後者包括研究青少年脊柱側彎治療、光療法控制學童近視、多耐藥病原菌治療方案、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應對食品安全挑戰,以及癌症治療等科研項目。
800萬元鐵路研究利灣區
其中由理大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倪一清所負責的「保障鐵路系統安全性、準時性及舒適度技術與方法研究:從城市地鐵系統到全國高鐵網絡」項目,獲研資局資助近600萬元,連同大學或項目合作夥伴提供餘下三成的配對資金,整個項目資金達800萬元,將在本年6月展開,為期4年。
「粗略計算香港每日的乘搭鐵路次數,可錄得超過500萬次。因此鐵路的安全、準時及舒適是非常重要,而項目正是希望循有關方面提升鐵路表現。」倪一清介紹項目整體是要建構出智能鐵路系統,包括透過傳感器實時收集各項鐵路數據,並以人工智能方式處理,為有關方面帶來貢獻。
成果獲星鐵路公司採用
目前項目制定6大主要任務,分別就輪軌磨損預測、先進列車懸掛系統、智能傳感技術、車輪損傷識別監測、鋼軌短波波磨創新識別、軌道裂紋遠程監測等方向作深入研究。
倪一清表示,理大多年從事鐵路相關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獲產業採用,例如「火車及路軌狀態監察系統」(Train and Track Condition Monitoring),便已獲得新加坡鐵路公司應用。
被問到最新工作進展,倪一清分享指本星期將往內地開展磁懸浮列車相關監測工作。
他形容這是鐵路界中一個相當新的發展領域,由於其軌道設計、最高時速等都跟現有鐵路大大不同,將為其研究帶來全新挑戰。
長遠而言亦希望這些新技術有助大灣區發展,使之有更先進科技能應用在鐵路運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