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旗袍融西學 絲線連四海

2019-02-03
■ 「玉謙旗袍」有幾十道製作工序,大部分由于仁謙獨自完成。 受訪者供圖■ 「玉謙旗袍」有幾十道製作工序,大部分由于仁謙獨自完成。 受訪者供圖

在山東濟南芙蓉街深處,有一家傳承120多年的「玉謙旗袍」店,門面不大卻名揚海外。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玉謙旗袍」的中式服裝製作技藝遠近馳名,店主于仁謙是第五代傳人,獨創量體設計方式,一次試穿毋須修改的「絕活」備受推崇。如今,他手裡的絲線連着五湖四海,為近萬名世界各地的友人及華僑做過中式服裝。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 山東報道

冬天的濟南,寒風中透着乾冷。于仁謙身着一襲薄款灰色長袍,頭戴黑色禮帽,佩上一副墨鏡,悠然地走在仍保留着釵h民國建築風格的芙蓉街上,彷彿緩緩走過了「玉謙旗袍」店的百年時光--就在這條街上,于家幾代人一針一線精心縫製出來的旗袍,驚艷了多少歲月和流年。

據于仁謙介紹,「玉謙旗袍」店創辦於1890年,于家從章丘來到濟南,在芙蓉街開了這家店,主營男士長袍、馬褂、中山裝及旗袍等。「那時芙蓉街已是濟南府的中心地段,商賈聚集,買賣好做。為了生存,祖上這門手藝就一代代傳了下來。」于仁謙說。

「玉謙旗袍」傳至于仁謙,已是第五代。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公私合營,于仁謙的父親白天到當地服裝廠上班,晚上經常幫助街坊鄰居做衣服。于仁謙很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做些力所能及的小活計,遞個物件、鑲個花邊、盤個扣子,多年耳濡目染,慢慢掌握了許多剪裁製作衣服的技巧,父親看其感興趣,便傾囊相授。

甘付「天價」學費研日裝

幾年後,于仁謙從報紙上看到日本服裝文化函授班招生的消息,決定自費去學習。「當時我的工資32元(人民幣,下同),一個普通家庭每月能攢五六元,而函授班的學費是200多元,要攢好幾年才行。」于仁謙的做法,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但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于仁謙把從父輩學到的傳統技術和西方現代服裝理念相結合後,對中式服裝的文化和製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技藝再進一籌,可謂受益終生。迄今,于仁謙獨創的量體設計方式,以及一次試穿毋須多次假縫的「絕活」在業內備受推崇,均與這段學習經歷給其帶來的感悟不無關係。

量體需逾五十個數據

經過幾十年的鑽研和練習,于仁謙的眼睛就像一台攝像機或掃描儀,大腦像計算機,「顧客的音容相貌都在我的腦子裡」。與其他中式裁縫的平面設計有所不同,于仁謙量體需要五十多個數據,做一件服裝就像做一個人體軟雕塑一樣,因此能一次成型毋須多次修改,很多業內人士都難以置信。他說,這種功力,沒有三四十年是練不出來的。

于仁謙坦言,執着地堅持了這麼多年,起初是想把這門手藝傳下去,讓孩子將來有個謀生的「飯碗」,後來則是深深地喜歡上這一行。

他根據自己多年經驗創造了立體計算法和經緯立體測量法,準備開發成一種大數據量體方式,目前正與上海一家公司商談相關合作事宜。據其介紹,雖然很早有人開發人體測量儀,但給出的數據卻非量體裁衣所需。如果他的大數據測量法成功面世,很多外地的朋友就不必千里迢迢趕到濟南,省出許多時間和金錢上的成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