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一個中國三個年? 漫話一元復始

2019-02-15

許楨

早前,有官員稱:「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當中的「一元」,並非指「元旦」實為「冬至」,引起網上一陣議論。古今中外,從埃及到西亞、從印度到中國,地球穩定的自轉為人們定下「日」之短長。而「太陰」-月亮和「太陽」,就分別成為訂定「陰曆」、「陽曆」最關鍵的憑藉。

概括而言,陰、陽分途,航海技術最高、海商網絡最綿密的阿拉伯人,以及唐、宋、元、明四朝中國人,都離不開能夠精確反映潮汐與風向的陰曆。月球質量雖小、引力卻不小,月、地之間相互牽引,再加上太陽系內外星宿變化,構成了古代航海者的「全球定位儀」。反之,所有重視農耕的民族,如古埃及、羅馬與華夏,都不能忽視以地球公轉為根本依據的陽曆。

早在夏朝出現的夏曆,發展到漢武一朝,進一步成為漢曆、太初曆,廿四節氣、七十二候已見完備。中國農民千百年來就是根據立春、穀雨、芒種、霜降等經過精密運算而定的節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誤認夏曆、漢曆為「陰曆」,實無視了廿四節氣的存在。事實上,中外推算的冬至,都在我們慣稱「陽曆」的羅馬曆每年12月21或22日,半天不差。

反之,誤認中國曆為「農曆」,又忽視了「朔望月」可以證天時、掌漲退的關鍵功能。其實,稱「陰曆」者不見其陽,稱「農曆」者不見其洋,兩者合一就正正反映中國從古到今都是海陸複合文明。華夏曆法,自上古始,就同時兼具陽曆、陰曆性質。以太陰的朔、望、兩弦變化為一「月」,故稱「朔望月」;又以地球公轉為一年,是為「回歸年」。

地球圍繞太陽一圈的「回歸年」,是人類最容易掌握、計算,又極其恒定的天文周期。認準了地球、太陽的動態關係,自然就認準了四時變化、雨量多寡,利於農耕、也利於圈養雞豚狗彘之畜。此外,中國人又以天干地支紀年、月、日,每年在立春之日更動干支。可以說,立春是農忙的起跑線 、集結號。既如此,為何立春前後,多為子、丑、寅排列第三的寅月,而非子月?

原來,在數學上,華夏陰陽合曆之中,陽曆部分由「冬至」而非「立春」算起才準確。當太陽直射地球南回歸線時,即為「冬至」,直射北回歸線,即屬「夏至」;分別從兩邊直射赤道,即為春與秋。四季之間再以陽光不同入射角為依據,定出其他節、氣、候。因此,我們習慣以隆冬11月為子月。就此而言,在曆法運算上,「冬」不只大過「年」,也大過「春」。那麼,舊稱元旦的夏曆、漢曆新年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這是獨立於曆法運算本身的實際運用;從夏朝起,中國人在哪月哪天過年,由當朝天子決定。所謂元、指元月,所謂旦、指每月首日;每年首月首日,歷朝歷代都可以不同,所謂「改正朔」是也。夏朝用夏曆,元旦在正月初一,即寅月首日;到商湯革命後,殷人沿用夏曆,卻將元旦提前一個月,歲次改在丑月初一。到武王伐紂後,周朝又提前一個月,以子月初一過新年。去到西漢武帝以夏曆為基礎製「太初曆」,又回到夏人正月初一過年的傳統,並一直延續到近兩千年後的今天。

回到《春秋》首句:「(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解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可見,「一元復始」來自《春秋·公羊傳》,而「一陽復始」才來自《易經》,兩者恐怕不宜混淆。「元」、「陽」所指,自必不同-「元」指「元月」、「元旦」,即正月初一,時在寅月初春。「陽」是指「冬至」過後,陽光從南回歸線北移、日照延長,乃子月隆冬之事。

簡言之,「元」足足比「陽」晚了兩個月,又豈能混為一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