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科技大發展帶來中國科幻片的春天

2019-02-13

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2019年的春節檔電影異常火爆,剛開始比較看好的周星馳《新喜劇之王》沒想到意外折戟,相反開始不怎麼被看好的《流浪地球》卻在這個春節真正火了起來,票房一路走高。《流浪地球》炒熱了科幻片。

之前的吳京《戰狼2》頂多就是在海外拯救一些中國人,充滿了愛國主義熱情,可《流浪地球》是中國人拯救了整個地球,已經不再是愛國主義那麼狹隘了,這是絕對的國際主義視野和立場,更是中國人不斷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集中展現。「同一個地球,不同的人群,同一個人類」,只有當地球即將毀滅的時候,地球人才會明白這麼多人群實際上同屬地球人類,如果地球毀滅,人類將不復存在,談何個體的人群價值。

《流浪地球》立意「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就是要維護同一個人類的安全和福祉,不能因為某個人群、族群的自私性和優越感而毀滅了這個星球,讓全人類遭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希特勒就覺得日耳曼人是優等民族,要屠殺劣等的猶太人;日本軍國主義就認為大和民族是優等民族,要屠殺和奴役中華民族。這種自私民族性的本質就違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儘管《流浪地球》描述的場景在可預知的人類歷史長河中發生的幾率微乎其微,但電影立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卻是十分高明、積極和正確。

這部電影真實場景宏大,後期製作精良,尤其是「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淚兩行」更是觀眾唯一能記住的經典台詞,也增加了科幻片悲劇下的喜劇色彩,讓「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成為觀眾多方打聽的一個「有關部門」。

當然電影也存在幾點硬傷。比如,太陽變成紅巨星不會是50年、100年、200年那麼快,目前的太陽還在「中年」,還可以「活」50億年,就算變成紅巨星,也可以維持幾百萬年才能最終消亡或成為白矮星。當然說這些並不是否認電影的好看、原著的精彩、編劇的精心,只是希望科幻片的拍攝還是要立足於科學。儘管「科幻不可能走到科學前面」,但科幻要做到對可預知的未來科學的大膽預測。100多年前的凡爾納就通過《地心遊記》、《從地球到月球》、《海底兩萬里》對未來科技做了大膽的預測,如今,核潛艇、登月都不再是科幻而是科學,這種立足於科學的科幻生命力會更長。

中國科技能力是科幻新動力

如果說過去的科幻不屬於中國人,比如凡爾納是法國人,法國當時的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思維讓凡爾納有了科幻創作的衝動。再比如,如今的美國是「科幻大戶」,關鍵就在於美國的科技能力,尤其是航天科技、基礎科研能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也就給美國科幻市場的繁榮帶來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中國科技能力如今也不一樣了,這就是中國科幻發展的新動力。美國有「阿波羅」,中國有「嫦娥」,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美國有「龍」飛船,中國有「神舟」飛船,甚至中國還超前發射了「量子衛星」,等等,這都是科幻的現實題材和科學基礎,這些東西以前中國少,也就限制了中國人的想像力。只有科技能力強大的國家才能有更好的科幻思維和科幻基礎,可以預見,中國的科幻時代即將來臨了。

科幻時代要有天馬行空的思想,要有科學預見的思維,更要有扎實的科學素養,還要有正確的人類發展觀。科幻的前提就是要尊重科學,崇尚科學,普及科學,並按照科學規律大膽假設。同時,科幻也要有探索精神,比如,究竟是不是宇宙中只存在碳基文明,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大千世界都無奇不有,更何況太陽系、銀河系乃至廣袤無垠的暗物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流浪地球》流浪得好,讓中國人的思維活躍了起來,也讓中國科學和科幻的發展實現了並軌運行和協調發展。相信隨着中國科技能力的飛速發展,中國科幻片的春天也即將到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