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團提升對內地教育信心 港台學費差距收窄降寶島升學意願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余韻)港生升學途徑日趨多元,學友社以問卷形式訪問近2,000名應屆文憑試考生,發現考慮到內地升學的人數近三年呈上升趨勢,達20%;而想去台灣的比率則逐年下跌至22%。升學專家指出,特區政府推出的本地升學資助計劃,令港台的學費差距收窄,變相令港生赴台升學的意願減少。
學友社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1,970名應屆文憑試考生,了解其前往內地及台灣升學的意願。調查發現,會考慮內地升學的學生比率近三年呈上升趨勢,達20%,較去年上升1%;而考慮到台灣升學的學生比率則由2017年的26%,逐年下跌至今年的22%。
最多學生考慮到內地升學的因素依次為「收生要求較低」、「學費較便宜」及「學習環境好」,比率為61%、32%及30%。在考慮台灣升學的因素方面,「收生要求較低」佔62%,而「學費較便宜」、「學習環境好」及「文化/地理位置相近」均為35%,其中「學費較便宜」一項較去年大跌22%。
不少港校與內地校締結姊妹
學生考慮選擇兩地院校及學科的主要因素,均為「按預計成績」及「院校及學科為將來就業帶來的優勢」。在內地方面,這兩個因素分別佔31%及27%;台灣方面則各佔28%及30%。在畢業後計劃方面,有意於內地或台灣升學的學生中,擬於香港就業的比率分別為32%及35%;而選擇香港進修的分別為21%及19%。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表示,過去數年教育局及不同團體舉辦了不少內地交流團,同時也有不少學校締結了內地的姊妹學校,「形式由以往的單向參觀,變成多元化的交流活動,學生較以往熟悉內地學習環境,也提升了他們對內地教育的信心。」
學生在台灣升學的興趣降低,吳寶城指出,這或與台港學費差距收窄相關。
過往台灣升學的賣點是「學費便宜而選擇多」,但隨着近年特區政府推出不少本地專上課程資助計劃,如擴展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及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等,均會減少學生赴台升學的意願。
資助北上升學 推廣不足
不少學生有意於內地及台灣升學,認為自己了解兩地大學質素的比率均逾七成,然而了解內地及台灣選科策略的比率均不足五成,只有48%及47%。至於政府提供的內地大學資助計劃方面,認為自己了解的學生只有42%,而認為相關資訊能增加內地升學意慾的更只有37%,顯示政府在推廣相關計劃的資訊量並不足夠。
吳寶城提醒,學生考慮離港升學時,應搜集各種資料並作全面考慮;若畢業後選擇在當地進修,需要了解學位的認受性等不同資料。
應屆文憑試考生虞仕駿表示,自己對後台設計甚感興趣,同時報讀了香港演藝學院及台灣的大學。雖然他認為自己對當地的工作環境頗熟悉,然而仍擔心文化差異及語言不通等問題,若能選擇的話寧願在香港就學。
另一名應屆文憑試考生張梓瑩對商科感興趣,認為內地的新興企業能提供許多工作機會,趁早到內地念書能讓自己適應當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