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陳卓禧建議自資校剩額可招灣區生

2019-03-04
■陳卓禧建議考慮放寬「院校剩餘學額」招收大灣區學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陳卓禧建議考慮放寬「院校剩餘學額」招收大灣區學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早前正式向教育局提交報告,引起教育界熱議,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星期五亦就自資檢討事宜深入討論。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針對自資院校未來數年學生人數不足的問題,小組雖提出了正確方向,但擔心個別建議未必可於短期內生效,期望政府可進一步推出即時措施,如考慮放寬「院校剩餘學額」供作招收大灣區學生。

是次報告其中一項重點是建議政府修例,將公帑資助的8間大學及職訓局所開辦的附屬自資院校,統一以《專上學院條例》(第320章)規管,簡言之就是將自資院校「分家」。政府其後在本月初公佈初步意見,同意有需要檢討及更新第320章,計劃於本年展開檢討,並諮詢界別及持份者,以制定法例修訂建議。

陳卓禧接受專訪表示,基本上歡迎報告中的各項建議,但就上述修例的落實情況感到憂慮,「以目前的立法會生態而言,法例修改要待至何年何月,根本無人可以說得準,即使能作修改,最後亦不排除會面目全非。」事實上,有關《專上學院條例》修訂議題在2013年就曾被立法會詳細討論,多名議員表明不支持,最終不了了之,如今舊事重提,成功與否還是未知之數。

冀推「及時雨」助「過冬」

另一方面,陳卓禧認為自資界別目前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因適齡人口下降而引致的生存壓力,「這方面特首已在多個公開場合中提到,政府對自資院校的生存與未來是有責任的,因當年催生(自資院校)的正是政府。」他相信政府所表達出的承擔態度是毋庸置疑,問題在於能否推出及時措施,協助自資院校度過「寒冬」。

為此,陳卓禧認為政府在進行制度檢視外,亦應顧及自資院校的燃眉之急,而開拓生源無疑是可取方向。其中專責小組的諮詢文件提及,政府應審視現行有關自資專上課程營辦機構錄取非本地學生的政策,讓自資界別也能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有鑒於現時自資專上院校須確保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不多於一成,陳卓禧建議政府可考慮將「錄取非本地學生」與「院校現有學生人數」脫u,「始終在人口下降的大前提下,院校取錄本地生亦會同樣下降,在現行『掛u』的做法下,只會拖累錄取內地生人數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惟他亦補充指,所謂脫u並非代表全無上限,可考慮改為以「院校剩餘學額」作為計算方法,「即以學校可容納學生作為總數,扣除本地學生人數後,容許餘數用作錄取大灣區學生。」

他認為,有關措施不但有助大灣區學生接受本港教育,對本港學生亦有裨益,「在學期間有機會跟內地生建立緊密關係,建立起社會資本」,對本港學生未來在內地發展是有很大幫助。

陳卓禧並提到「剩餘學額招大灣區生」的另一優點,在於以外來人口調節本港人口波動,「(本港人口)下跌得多時,便多收內地生;本港回升便少收一點」,同時建議只是盡用院校原來的可容納人口,不會額外增加對社會資源的耗用,有助自資院校平穩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