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聚焦兩會】邀灣區高校 商創科除障

2019-03-05
■粵港澳三地高校學者將一起探討大灣區的機遇和困難。圖為香港生物醫藥研究。 資料圖片■粵港澳三地高校學者將一起探討大灣區的機遇和困難。圖為香港生物醫藥研究。 資料圖片

黃玉山:5月底辦研討會 探討機遇齊解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 兩會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刻畫藍圖,亦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惟具體路線圖為何,則有待三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凝聚共識。為此,香港學者協會擬於5月底舉辦「高校.創科.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機遇」研討會。協會主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玉山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透露,已邀請三地多家院校的校長和業界重磅人物擔任研討會嘉賓,探討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和面對的困難,而更重要的是實事求是地探討解決辦法。

「遠景是美好的,但不能只講遠景,也要講實際。」黃玉山以這樣一句說話,帶出三地社會各界的參與,對落實規劃綱要的重要性。

大灣區發展,為金融商貿、創科、教育、醫療等提供機會,但如何把握,不同界別的積極程度或不一樣。黃玉山說︰「工商界會為自己的發展利益想很多方法,但還有很多界別不是只做生意,甚至不是做生意的。其中,教育應如何發展、創科如何發展,我覺得討論還是不夠。」

身為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在規劃綱要出台後,就印發一些資料給校內的同事討論,「但是否每一所大學都會這樣做,就不得而知,但我覺得應該要是這樣的。」

港院校未形成氛圍

他指出,香港十多所大學,如何在大灣區發展當然重要,但現時香港院校內似乎未形成相關氛圍。黃玉山認為,大學負責人和教授都應把握這個機會,想想在大灣區中有什麼可以發展的機遇、可以作出什麼舉措,其間會碰到什麼問題及如何解決,「到底有什麼是我們過去做不到的,但在大灣區的框架下可以做的呢?」

他舉例說,過往香港一些科研項目,受到地方、條件及研究樣本跨境等限制,在大灣區的機遇下,或可有所改變。

「除了大學的自身發展,我們也要為學生虓Q,因為未來我們的學生畢業後,他們也是在大灣區的框架內發展,我們作為大學是責無旁貸的。如果學生問到他們將來該怎樣,有何機遇,我們答不出來也不是辦法。」黃玉山指出。

為此,由12所大學學者組成的香港學者協會,現時正在籌備一個高端研討會,計劃邀請粵港澳三地的校長一同召開,題目是「高校.創科.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機遇」,目的就是希望聚集三地高校,一起探討當中的機遇和困難,「過去講藍圖講得太多了,但實際上不是這麼容易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大家都知道要面對很多困難,所以現在就是要把困難攤出來,更重要的是探討解決辦法。」

中聯辦政策局支持

黃玉山透露,研討會擬於5月底舉行,並獲得教育局、創新及科技局和香港中聯辦的支持。目前,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已答應擔任講者。業界代表則包括大疆創新科技董事長李澤湘、華為公司戰略MKT總裁徐文偉等重磅人物到場。

一眾重磅人士一起出謀獻策,但更重要的是推動年輕一代參與。黃玉山坦言,現時香港年輕人對大灣區仍未見熱衷,是因為規劃綱要對他們而言不夠貼身,亦未有太多年輕人在大灣區打出一片天的成功例子給他們參考,所以即使香港青年心口掛個「勇」字,也不知要如何闖。

助年輕人實踐想法

他認為,除了學校提供實習機會予學生嘗試,有充足財力的粵港兩地政府,及社會各界也要想想可以如何幫助香港年輕人開拓機會,而年輕人也應該更主動出擊去自己嘗試,實踐自己的新想法。

近年,香港院校在大灣區開分校、成立個別學院,黃玉山認為這對香港院校和內地都是雙贏,既能幫助香港院校擴大自身發展及影響力,而毋須受香港土地不足、資源有限、研究生不多等所困,同時香港亦能為國家培養人才,並幫助大灣區發展。

他說,對大學而言,無論有無大灣區院校也是這樣發展,「而日後再發展,可能就是看香港院校有什麼專業做得好的、可以補充到大灣區不足的。」他補充,香港院校到內地發展,應該以研究型為主,而非教學型,故未必所有院校都適合這樣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