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科學講堂】懶惰杜鵑鳥 育兒靠寄養

2019-03-13
■杜鵑鳥又稱「布穀鳥」,出了名將自己的鳥蛋產於其他雀鳥的巢中。 資料圖片■杜鵑鳥又稱「布穀鳥」,出了名將自己的鳥蛋產於其他雀鳥的巢中。 資料圖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日本人氣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杜鵑鳥的蛋是誰的》?杜鵑鳥又被稱為「布穀鳥」:歐洲出產的著名「布穀鳥鐘」,每到預定的時間就有一隻機械小鳥跳出來「布咕、布咕」地為我們報時;這隻機械小鳥就是以杜鵑鳥為雛形。東野老師以杜鵑鳥為小說標題,當然另有含意:杜鵑鳥其實早已惡名昭彰,出名將自己的鳥蛋產於其他雀鳥的巢中,依賴他「鳥」替自己養兒育女。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這種「寄生行為」的研究。

外觀縱相似 還是認得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杜鵑幼鳥跟牠們的養父母在外形上可能分別頗大,為什麼養父母好像無法分辨自己的血緣後代呢?其實一直以來已有研究顯示,縱然杜鵑鳥蛋跟養父母自己生產的在外觀上差不多,養父母還是可以分辨出來,將杜鵑鳥蛋趕走;不過我們卻又看到一些養父母盡心盡力地將杜鵑幼鳥撫養,直到牠們長大獨立。這些養父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盲點呢?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Bruce Lyon及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Dai Shizuka研究了另一種有相似行為的鳥類:美洲白骨頂雞(American coot)也會偷偷將蛋產於同類巢中,倚賴同類將自己的子女養大。

Lyon及Shizuka發現,美洲白骨頂雞中的這些「寄養幼兒」反而存活率較低,懷疑美洲白骨頂雞有能力辨別這些外來者。

為了證明這一點,在他們的實驗中,白骨頂雞父母有一天的時間跟一些幼鳥「混熟」;到了第二天,這些父母再被安排照顧另外的一些幼鳥:當中的一半是跟第一天的幼鳥來自同一窩的,而另外的一半當然不是。

4天以後,Lyon及Shizuka發現不是跟第一天的幼鳥來自同一窩的,存活下來的比率真的較低。

看來白骨頂雞父母會以第一天相處過的幼鳥為藍本,來確定以後見到的其他幼鳥究竟是不是「外來客」而提供不同的照顧。

自以為認得 更容易絕種

那洹驨Y幼鳥的養父母又為什麼沒有演化出這種確認後代的能力呢?生物學家指出了這種「先入為主」的確認後代方法的問題:杜鵑幼鳥一般比牠們養父母自己的孩子較早孵化,而且還會將還沒孵化的鳥蛋推出巢外。結果養父母最先見到的,可能是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寄生幼鳥」。

如果養父母真的是以「先入為主」的印象去認識幼鳥的話,在未來的日子裡,牠們就會以為寄居的杜鵑鳥才是幼鳥應有的外形,而不會養育牠們真正的後代了。時間一久,這些「用心」想去記得自己幼鳥的養父母反而會絕種了。因此在物種進化的洪流下,假如沒有機制去解決以上的這個問題,演化出這種確認後代的能力,對動物是沒有太大的好處呢。

那麼美洲白骨頂雞又為什炤|演化出這種能力呢?生物學家認為美洲白骨頂雞的情形又有點不同:牠們並不是杜鵑鳥寄生的對象,而是要對付同類的懶惰父母。同類偷偷寄養的鳥蛋不一定較早孵化,因此不需要擔心以上提到的問題。其實美洲白骨頂雞的幼鳥有時會跑到其他的鳥巢中;白骨頂雞父母認清自己後代的能力,反而可以防止牠們浪費精力照顧他「鳥」的子女呢。■張文彥博士 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短暫任職見習土木工程師後,決定追隨對科學的興趣,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取得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修讀理論粒子物理。現任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教授基礎科學及通識課程,不時參與科學普及與知識交流活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