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詞最早出於《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古時用來形容將士為人赤膽忠心、嘔心瀝血,全心全意為國為民,戰死沙場;現代人則多以此詞表彰那些對工作或職責或事業不辭辛苦、竭盡心力、至死方休的人。這在今日那些講功利、走捷徑的年輕人看來,可能就是個大笨蛋或另有圖謀。
然而,偏偏這世上仍然有這樣的大師級人馬或名人,無論是創作界和政界。在國際上最著名的例子,當然就是我上周專欄寫到的時尚界「終身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其他近年先後病逝的則有,比如才女作家林燕妮、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人大代表王敏剛等,尤其王敏剛日前走得突然,難怪同僚提起,眼睛都紅了。
你不一定要認同他們的觀點或處事風格,但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追求的事業的堅持和熱愛,卻始終如一,堅持到底。這種堅持,在功利者或短視者看來,當然是傻瓜,甚至被政治對手「抹黑」,但能為信仰而活至生命最後一刻,卻可能是他們死而無憾的動力,也是他們的影響力。
拉格斐死後獲得他幾位前僱主和競爭同行的高度評價;政論家劉迺強的家國情懷和敢言作風流露於筆端,令人佩服;王敏剛帶病出席人大會議的盡責表現,也叫人尊敬;而林燕妮在重病中堅持寫作,最後的親筆文字死後刊出,令人心惻......
他們是真正的「鞠躬盡瘁」者。在今日由急於上位的年輕人主宰的輿論世界,這些孜孜不倦的耕耘者往往被視為「阻住地球轉」的「過氣老人」,偏偏,年輕人沒看到「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甘之如飴的承擔和終身學習的精神,對時局的把握和表達的觀點絕不outdated。
在自由氾濫成災,說幾句討好選民或年輕人的soundbites(妙語),或以極盡侮辱之言大罵政治對手或執政者或富人,並不困難,高官富豪也懶得回應或控告你,但是,那僅是發洩個人怨恨、逞一時英雄的拙劣表演,對解決問題、紓緩矛盾,無濟於事。
民粹主義風潮下,敢於說幾句「逆民意」的真話,才最難得。拉格斐就不時給對時尚界充滿幻想者潑一盆冷水,劉迺強的逆耳忠言則刺中逃避現實者的中樞神經。當然,並非人人都可以「鞠躬盡瘁」,畢竟每個人的天賦、機遇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