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之內涵,前已於本專欄內加以概述。但所謂「得道者」,到底又有怎樣的人生態度?謹選錄《莊子.大宗師》末章如下,略窺一二: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ヾ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ゝ矣!」裹飯ゞ而往食々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ぁ?母邪?天乎?人乎?」有あ不任其聲ぃ而趨舉其詩い焉。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ぅ?」曰:「吾思夫う使我至此極者而弗11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12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綜而述之,子桑生活貧困,不得溫飽,又逢淫雨霏霏,朋友子輿擔心他不堪飢寒煎熬,特攜食物前往探望。甫到門口,子輿卻意外發現,子桑雖然已餓得有氣無力,幾乎發不出聲,但還是獨個在家中歌唱,而且歌詞內容令人疑惑,便推門進去探問究竟。
原來,子桑正在思考自己何以如此窮困?到底是誰讓自己落得如此下場?既然父母總是無私愛護孩子,而天地亦是無私覆載萬物,那為何自己還會面臨如此絕境?
最後,子桑豁然接受,生活種種幸與不幸,大概都是命運的安排,只能安於自然變化,淡然面對一切。
面對現實生活窘困,人難免會感到氣餒,繼而生怨恨之念。但是,體道之人明白「一陰一陽謂之道」,知道世間一切皆為相對而生,懂得福禍相倚之理,故能好好調適心境,順應自然變化,接受命運安排。
此一「安命」、「順時」思想,非獨道家主張,儒家亦有同樣嚮往。故《周易.繫辭傳》曰:「樂天知命,故不憂。」《論語》中,孔子屢次感慨時人疾貧、賤貧、怨貧,並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大力褒揚安貧樂道的處世思想與生活態度。
此傳統美德固有其妙理,對國人影響深遠。惟無實際人生經歷者,未必容易體會,甚或將之譏諷為「阿Q精神」,視其為弱者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頗有貶抑之意。對此,讀者們又作何感想?不妨深思反省。
譯文
子輿與子桑是朋友。陰雨連綿地下了十天,子輿說:「子桑恐怕餓病了吧!」於是就包了些飯去送給他吃。到了子桑家門前,就聽到屋內傳來又像唱歌又像哭泣的聲音,還有人彈琴唱道:「是父親嗎?是母親嗎?是天呢?還是人呢?」有時聲音衰弱得有氣無力般,只能勉強地吐出短促的歌詞。子輿進門去,問:「你的詩歌為何會是如此?」子桑答:「我正在思索使我窘困至此境地的原因,卻始終不知答案。父母難道會希望我貧困嗎?天無私地覆蓋一切,地無私地承載萬物,天地難道唯獨要讓我貧困嗎?我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我竟到了這種境地,這大概都是命吧!」
註釋
ヾ 霖雨:連下三天以上的久雨。《爾雅.釋天》:「久雨謂之淫。淫謂之霖。」《說文》:「霖,雨三日已往。」《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
ゝ 殆病:殆,副詞,大概。病,生病,此指挨餓。
ゞ 裹飯:用東西包裹荈滿C
々 食:使動用法,指讓別人吃,粵音飼。
ぁ 邪:文言語助辭,可表示疑問、判斷、感嘆等義。按上下文理,此處當表示反問語氣。
あ 有:副詞,相當於「或」,有的,指間有如此者。
ぃ 不任其聲:指心力疲憊,聲音微弱。不任,不勝、不堪。
い 趨舉其詩:趨,通「促」,短促。舉,放、發,此指唸出的意思。詩,本指詩歌,此指歌詞。
ぅ 若是:若,像。是,代詞,此,指這般模樣。
う 夫:文言語助辭,用以紓緩語氣,同「乎」。
11 弗:不。
12 私:唯獨,單單。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