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國經濟的重要動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將大灣區建設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一眾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在今年的兩會建議和提案中,都針對有關範疇提意見︰宜居方面,內容由置業到生活所需配套及便利措施都有覆蓋;宜業方面,由工作稅務安排,到資歷互認及勞工保障都有關注;宜遊方面,由如何打造旅遊亮點,到交通便利和人員流動都有着墨,務求透過一份份建議、提案,為居於大灣區、為進出大灣區的人營造更優質的生活。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宜業:港人港稅 資格互認
粵港澳大灣區為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平台。不過,要到另一個地方就業、創業,普遍港人都會關注相關稅務安排、資歷互認、勞工保障及有何優惠措施等,不少港區代表、委員針對港人對大灣區是否「宜業」的關注提出建議和提案,冀鼓勵更多港人把握機遇,北上大展拳腳,也讓他們更易在大灣區扎根發展。
稅務安排是眾多建議和提案中最熱門的選項。有見現時港人若在內地居住超過一定時間,連境外收入亦須向內地繳稅。民建聯建議豁免內地港人的境外收入徵稅,取消目前比較繁瑣和複雜的備案制度,並建議讓持有回鄉證的個人為香港的稅務居民,毋須繳納內地的個人所得稅。
林龍安代表就建議內地有關部門,考慮對港澳同胞與內地工作無關的境外所得,豁免繳納內地的個人所得稅。同時,參考香港低稅的做法,給予赴大灣區工作的香港居民,其內地個人所得稅減半徵收的稅務優惠,並落實大灣區「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政策。
蔡加讚委員則建議為特定產業的外籍人才提供類似「港人港稅」的優惠稅負,令大灣區成為國內最能吸收國際高端人才的地區。他還建議進一步放寬針對特定產業外籍人才的工作簽證要求、提升廣東高等院校的國際化程度等等,提高大灣區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龔永德委員建議在大灣區內先行先試,對已取得居住證的港澳台同胞的境外所得,除與他們在內地工作或內地資產有關的部分外,免徵個人所得稅,以讓港澳台同胞可放心在內地居住、工作和生活。
設立平台 方便互認資歷
全國政協常委林淑儀就關注到資歷互認的問題,建議廣東省及香港特區政府設立大灣區職業技能合作及溝通工作架構,及組成一個由工會參與、官方支持的平台,促進兩地資歷互認的對接工作,為灣區內廣大職工發展謀福祉。她建議資格互認以國家職業資格與香港資歷架構的資格作互認的基礎,並先以飲食、美容、美髮及焊接作為試點項目。
社保未滿期 允領款續供
林淑儀同時關注到港澳人士參與社保的安排,建議讓未能在內地工作期間供滿15年社保的港澳人士,可以領取其社保賬戶中的供款,亦可選擇繼續供款;至於已達退休年齡但未達15年供款年期要求的港澳人士,則可選擇買斷剩餘的社保年期。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劉炳章委員建議成立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專業大聯盟,為到大灣區發展的中小微企和專業人士,提供諮詢和業務配對的平台,除了涵蓋傳統的幾個專業界別,也可涵蓋金融分析師、保險、護理、創科等專業。
黃英豪委員亦十分看好大灣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他建議中央政府協調灣區內粵港澳三地政府的工作,鼓勵三地加強合作,共同採取措施,建立起一整套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機制,鼓勵世界最新科技來大灣區研究和落地,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大灣區的持續發展。
宜遊:皇崗增設「一地兩檢」
大灣區要打造成宜業宜居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宜遊」除了指旅遊方面的建設,也應包括出行的便利,民眾的流動與交流。多名港區代表和委員都就旅遊、交通、人員流動方面提出積極的建議,冀大灣區既有文化氣息,而且通關方便,還要便利兩地人民的往來互動。
民建聯建議協助及鼓勵粵港澳三地參考外地的經驗,研究成立聯合空中管理中心,以創新模式處理大灣區的空域管理問題;在大灣區各個口岸都運用成熟的科技,大幅提高通關效率;研究在更多口岸如皇崗口岸等實施「一地兩檢」,便利通關;讓長者以優惠票價乘高鐵到內地各省市探親和觀光旅遊;優化「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制度,採取「一次辦理、多次使用」模式。
劉與量委員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繼續以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建設作綜合考慮,盡快完成一小時生活圈的建設,發揮香港國際旅遊「一程多站」樞紐城市的作用,為訪港旅客提供「廣深港高鐵+香港+內地旅遊」旅遊項目,更可以帶動周邊城市旅遊業和內地的經濟發展。
兩地牌車輛不再限定口岸
不少人都關注到如何進一步便利交通。王庭聰代表建議開放車輛使用香港與內地邊境口岸限制,在蓮塘口岸開通以後,不設限制,允許通行各口岸的兩地車牌車輛都可以使用。同時,加快在各口岸實施「一地兩檢」,以提高口岸的運作效率,為旅客出行帶來便利等。
黃英豪委員亦建議打造灣區智能交通平台以便利粵港澳車輛通行。他建議由三地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打造大灣區智能交通服務平台,讓現有的各個口岸的車輛都能互相通行,提高效率,增大通行能力,逐步實現車流的暢通無阻。
在更具體的人流方面,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代表建議參考「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遊證計劃」,推出由廣東省和港澳兩地出入境部門聯合簽發的「大灣區商務科教通行證」,供大灣區的商務、科教人士申請。
持證人員於大灣區內的出入境和隨身物品通關程序將以一套更簡明便捷的安排處理,可以使用自助通關,也不再需要簽證或簽注出入境,並可以在大灣區任何一個城市短期居留並不受薪工作。
推動港生深圳一日遊學習
在鼓勵港澳青年往內地交流方面,李文俊委員建議在福田高鐵站附近建設「大灣區展館」,並推動香港學生赴深圳「一日遊」學習計劃,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 同時,以學校為紐帶,形成學生、教師、家長三方交流模式,交流內容包括課程學業、升學指導、職業規劃、競技體育、藝術文化、生活體驗等多個方面,令兩地學生深入交流,在昇華友誼的同時,深入了解大灣區和祖國的發展狀況。
宜居:粵地建港樓 灣區用醫券
內地住屋往往是港人最關注的議題,其次則是其他影響生活質素的要素,如生活便利程度、相關配套等。一眾港區代表和委員為港人如何突破內地的限購措施、如何加強生活便利出謀獻策,冀讓港人可以更方便安居,並更容易辦理各項日常生活事務。
促成漫遊免費
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提出多項促進生活便利的配套措施,包括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透過協商並提供優惠政策、釐清電訊商分賬等細節安排,盡快鼓勵電訊商免除大灣區內的長途和漫遊相關費用;建議在火車站及機場可使用內地「第二代居民身份證」辦理手續的自助設施,均同樣開放給持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香港及澳門居民使用。
同時,他建議當局可研究以學券形式,資助在內地接受教育的港澳居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考慮在大灣區主要城市,鼓勵成立港式醫院,除為區內內地居民服務外,亦可以為區內生活的港人提供醫療服務等。
民建聯則提出以「專地專用」的形式,在鄰近香港的廣東省城市,提供部分社區用地以興建大量房屋,並註明這些房屋只給予香港人居住,不受限購政策及個人所得稅政策影響。在專地上,配備相關配套包括社區及休閒娛樂設施,又建議中央檢視目前相關的政策,考慮予以適度調整,及視乎情況對相關安排提供財政補助。
自助辦回鄉證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代表提出,將港人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納入內地電子認證系統,及容許港人在內地直接更換、補領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以便利港人在內地的生活。
他又建議促進粵港政府對接,完善灣區安老政策和服務,包括將「醫療劵」使用範圍擴至大灣區城市的三級甲等醫院、建議讓港人參與內地基本醫療保險等。
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會長姚祖輝代表建議,進一步放寬香港居民在廣東的購房限制,在購房資格、 按揭貸款等方面給予香港居民放寬的待遇。同時,可考慮為到大灣區發展的港人提供購房和租房的補助與津貼。
他又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與內地地方政府協同進行土地規劃和開發,以內地的形式招標,運用香港的模式作為住房及社區配套的規劃,為香港居民建造青年公寓及人才公寓,構建「港人熟悉的社區」及衣、食、住、行都能兼顧的優質生活圈。
新社聯理事長陳勇代表亦建議,研究提供置業優惠政策,令高端人才在大灣區的9個城市中任選城市置業,提供一套住宅的購買名額,形容該方式可以為暫時沒有能力在香港置業的人才提供多一個選擇,令他們可以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中自主選擇喜歡且能夠負擔的城市置業,解決住屋問題。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胡劍江委員建議取消或降低對港澳居民在內地各大城市購房在居住時間、社保繳納等方面的年限等各種限制,為港澳居民到內地發展提供便利。
此外,他建議容許港澳銀行機構處理港澳居民內地業務,包括容許港澳居民在內地購買房屋自住時,可以向港澳銀行辦理按揭貸款及完成所需的抵押手續,而無須局限於向內地銀行申請貸款。同時,容許在港澳及內地均有機構的銀行集團,通過其港澳機構以見證開戶的方法完成內地所需的開戶手續,及辦理相關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