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子響銅樂器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40年間,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的閆改好為數不清的鑼「一錘定音」。59歲的他雙手佈滿老繭,已無法伸展開了。
長子縣被譽為「北方響銅樂器之鄉」。鑼是京劇、評劇等戲劇和鼓書、八音會等地方曲藝中不可缺少的傳統打擊樂器。
響銅樂器製作是典型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以銅、錫為主要原料。匠人要操作配料鑄胚、高溫鍛打、熱壓成型、熱處理、冷整形、拋光和定音7道工序,最關鍵的是鍛打和定音的環節。
樂感臂力皆強
「製作一面合格的銅鑼,往往要經過千錘鍛打。定音的時候,通過錘擊可以調節音的高低,直至音準合格。」閆改好介紹,定音工序多由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執錘。一個好的響銅樂器製作匠人要有好的樂感,還要有過硬的臂力和手腕功夫,並且熟悉各種戲劇的曲調,有豐富的樂理知識。
機械「幫手」量產
閆改好還把較為先進的鍛打、測量和拋光設備引入響銅樂器的製作工藝中。在半機械化的製作條件下,匠人平均每天的響銅樂器生產量由原來的2公斤提高到15公斤。他說,「培養一個好把式,需要3年到5年的時間。這種技藝只憑個人摸索很難見效,它需要數代工匠的經驗積累。」
為了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閆改好將公司平時的工作會議都記錄下來,把老匠人口口相傳的做法和現代機械化技術結合起來,做出了一份新的工藝說明。他說,從2006年至今,已經培養了50多個徒弟。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