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教育部高校科研獎 港奪13獎

2019-04-17
■陳君賜(左)與盧煜明(右)的項目,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DNA,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中大供圖■陳君賜(左)與盧煜明(右)的項目,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DNA,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中大供圖

4港學者首完成人身份研究 浸大最威獲4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香港科研水平卓越,屢創出重大佳績。國家教育部早前公佈2018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得獎名單,香港各所大學奪得13個獎項,其中4個為香港學者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的研究。按院校計以浸會大學獲獎最多,共得4個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包括該校獨立完成的「複雜環境污染物的典型地區污染特徵研究」,利用質譜分析技術,成功檢測環境或生物樣品中的低濃度有毒物質,為人體健康和減輕環境污染作貢獻。

教育部2018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共授予318個獎項,包括自然科學獎132項、技術發明獎54項、科技進步獎122項、及10人獲青年科學獎。香港學者表現突出,共得13個獎項,包括4個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的項目(見表),另9個則為內地學者牽頭、香港學者參與的研究,涵蓋環境科學、通信技術、計算機科學、醫學、地理等領域。

質譜分析測試 優點多範圍廣

今年浸大共獲4個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包括由化學系講座教授蔡宗葦與榮休教授黃銘洪負責的「複雜環境污染物的典型地區污染特徵研究」。他們依靠質譜分析測試技術靈敏度高、選擇性強、準確性好等優點,圍繞環境污染和人體健康的核心內容,對有毒物質的檢測、環境分佈以及毒理學進行了系統研究,成功建立創新方法,可於包含複雜基質的環境及生物樣品檢測低濃度的有毒物質。而有關成果被同行廣泛引用,論文總引用數近4,000次。

浸大理學院副院長及計算機科學系教授阮邦志有份參與的「視覺魯棒特徵提取與非線性分析」,以及協理副校長(研究)及計算機科學講座教授劉際明參與的「網路智慧決策與行為動力學研究」項目,亦同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前者針對真實場景中的人臉識別與動作識別作研究;後者則是基於複雜網絡理論,獲得準確分析群體智能行為決策過程,及建立全新的智能行為決策與傳播耦合動力學框架等成果。而該校另一得獎項目,則為南京大學學者領導、前數學系教授袁曉明參與的「交替方向法的理論與算法研究」。

中大獨立完成篩早期鼻咽癌

其他香港領導的得獎項目方面,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利用血漿DNA分析篩查早期鼻咽癌」由中大獨立完成,由該校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及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負責。該項目透過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讓鼻咽癌患者可以在發病初期確診,大大增加治癒和康復的機會。

另外,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講座教授曹建農等人負責的「無線網絡系統中的分佈式計算理論與方法」,以及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劉堅能領導、港大與浙江大學學者參與的「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中的隨機優化理論與方法」,也獲得教育部的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