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演藝蝶影】從《小戲骨》悟出的戲劇理論

2019-05-31

小蝶

我最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當我和家人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小戲骨》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不時在笑,連普通話不靈光的印傭在看小演員演出時也在笑。一次,當我在網上找到無綫沒有播映的《小戲骨》之〈劉三姐〉,播映給我妹妹看時,她立時笑得差點連眼淚也快要掉下來。一時間,我發現我家中每個星期最充滿笑聲的時刻便是逢星期六晚上的一個小時。

這真是一個詭異的現象!若果《小戲骨》所演的劇目是喜劇或是鬧劇,我們在看戲時在笑,自然是很正常的反應,因為喜劇或鬧劇的目的就是要引觀眾大笑,這是合乎情理的結果。

可是,無綫播映的《小戲骨》所演出的卻都是悲劇或正劇,如《包青天怒鍘陳世美》、《三國之反董卓聯盟》和《水滸傳之逼上梁山》,看着秦香蓮被拋棄逼壓、呂布被董卓殺害其母、林沖妻死,自己被刺配......等劇情,觀眾即使不會與劇中人同哭一聲,起碼也不會笑起來吧。我和家人並不是冷血或幸災樂禍之輩,怎麼會在看這些悲劇時不時笑了出來呢?

這令我想起鬧劇為何會引人發噱的原因。我曾經修讀一科名叫「喜劇的藝術」的科目,從中認識到上乘的鬧劇演員能夠引起觀眾大笑的原因並不是他們打扮滑稽或動作詼諧。相反,卻是因為他們非常嚴肅認真,與悲劇或正劇的演員同樣認真地去演繹他們的角色。可是,二者身處的處境卻大有分別。前者是不合情理的、荒謬的;後者卻是合乎情理、現實的。當鬧劇的角色處身於荒謬奇怪的環境中,仍然非常認真地去面對、經營和掙扎,便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而這種不協調的感覺,正是鬧劇效果誕生的來源。

《小戲骨》與鬧劇的誕生有着異曲同工的相似。一般人都會對兒童劇有共通的印象﹕小演員都是像在幼兒園內上唱遊堂似的﹕故事都是與小孩子的世界有關、演員演小孩子和小動物等角色、咿咿呀呀地唸台詞、動作和走位不純熟、很多錯漏......可是,《小戲骨》演的是成人世界的黑暗面、角色全是成人。然而,這班小演員全都是專業演員似的,演包拯的跟金超群有什麼分別?演秦香蓮的完全是一名棄婦,演林沖妻子的就是一個嫂嫂的模樣。照說他們應該演不來的,但他們演得那麼好,很多時候竟然可以令人忘記他們只是十歲左右的小孩子﹗

原來這種因不協調的效果而產生令人發噱的情況不但發生在鬧劇之上,竟然在悲劇上也同樣收到效果﹗這可是我從觀看《小戲骨》中得到的最大收穫。

大家可別誤會,我們笑的是令我們引起震撼的情況,而不是覺得這班小演員的演技令我們發笑。相反,我是由衷地佩服他們的演技。電視台除了要將錄影機降低兩呎、縫製大量小碼的戲服和搭建微型佈景之外,相信與跟拍攝成年演員演出的劇集並無兩樣。小演員們年紀輕輕便已經可以擔演內心世界這麼複雜的成人角色,真是了不起。他們都是優秀的未來演藝棟材,我為他們被嘲為「老人精」而叫屈,也為無綫不再放映《小戲骨》其他的劇集而失望。我想念我們一家人在星期六晚的笑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