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人民幣面對下行壓力,金管局昨公佈優化滬港通和深港通資金兌換安排指引,投資者在新安排下可透過證券公司或經紀商,在指定香港銀行以在岸價為北向股票交易進行資金兌換和外匯風險對沖,而新安排下涉及的香港銀行亦可就相關頭寸在內地外匯市場平盤。金管局表示,優化的安排旨在為投資者提供多一個選擇。
離岸價波動增 新安排減風險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在人民銀行支持下,參與滬港通和深港通北向通的投資者,首次可以通過有關香港銀行以在岸價兌換人民幣和進行相關的外匯風險對沖,而隨着國際主要金融市場指數相繼納入內地股票或增加其權重,優化的資金兌換安排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選擇,提升兩地股市互聯互通機制的便利程度和吸引力,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資金進出內地的中介功能。
而按照現時滬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安排,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北向通投資內地股票市場,需以離岸人民幣進行結算。而滬股通及深股通股票交易的款項交收將於 T+1 日經即時支付結算系統進行。外界相信,在人民幣面對下行壓力之際,尤其離岸價最近一年波動性增加,監管機構提出優化資金兌換安排,允許投資者在指定香港銀行以在岸價為北向股票交易進行資金兌換和外匯風險對沖,有助減低離岸價變動的風險,及可能構成的匯兌損失。
儲值支付工具首季交易額跌
另外,金管局公佈今年首季包括16間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所發行的儲值支付工具計劃在內的儲值支付工具季度資料。據季度統計資料,於第一季末,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賬戶總數為5,934萬個,按季上升5.8%。在第一季,儲值支付工具總交易量約為16億宗,較上一季下跌4.4%,總交易金額為475億元,較上一季下跌1.3%。
總交易金額當中,232億元為銷售點消費支付,168億元為網上消費支付,74億元為個人對個人轉賬。第一季的儲值金額及工具按金總額為104億元,較上一季上升6.5%,第一季的支付交易量及金額按季度錄得跌幅,相信是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而類似情况在去年亦有出現。
與2018年第一季末比較,今年第一季末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賬戶總數上升21.1%,而儲值金額及工具按金總額則上升22.8%。2019年第一季度總交易量及總交易金額與2018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9.7%及21.7%。
信用卡交易額減 港消費佔79%
此外,本港今年首季信用卡交易總額為1,932億元,較上季減少1.9%,與2018年同期比較增加5.6%。首季交易總額當中,1,522億元(78.8%)為香港消費,288億元(14.9%)為海外消費,122億元 (6.3%)為現金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