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翻閱講述明朝史事的書籍,看到其中一節講明代的火災,指明代發生在宮廷的火災不少,如永樂19年,新修的奉天、華蓋和謹身三處大殿在風雨交加驚雷四起時全部被大火燒毀。
由於明代的火災多,皇帝不但下令重建時採用磚頭,更指示寧可少建宮殿,都要留出防火的間距和通道,更頒佈聖旨,組織訓練有素的滅火人員。對民間更發佈聖旨要民眾小心火燭。這種防火聖旨,只有明代才有。
不禁聯想到中國歷朝歷代,不知道一共出現過多少次火災?有一本書是李采芹著的《中國歷朝火災考略》,可惜只知道書名和作者,未曾閱讀,想來可以到圖書館借閱,相信會有答案。
火燒阿房宮據說燒了三個月才熄滅,但那是人為的放火,應該不算是火災吧?西晉時代,在洛陽儲存武器的倉庫,據《晉書》記載,大火燒毀了二百多萬件各式各樣的兵器,更把「累代異寶」燒個清光,裡面有孔子曾穿過的鞋,以及漢高祖劉邦斬蛇的劍。
看古裝劇時,看到的火災情景,是從在大水缸中把水裝進小桶中去澆火,效果當然不大。歷朝歷代的救火設施不斷有新的發展,但現代觀念的消防設施,要到清光緒時期,才購買了一台洋車式水龍,稱為洋龍,是利用輪盤來推動 ,需要靠人的腕力才能推動出水,所以後來加以改進,利用馬達來發動,稱為龍機。
現代的消防觀念,是大樓有自動灑水系統,住戶人家要有滅火筒,還要定期更換,以免發揮不了效能。不過,世界各地都有不少摩天大樓,摩天大樓如果真發生高層大火時,要怎麼撲滅?電影的情景看是看過了,但實際情況真如電影的場面嗎?不得而知。
現代雖然沒有皇帝了,但小心火燭的觀念,人人都應該視之為「聖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