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語奧探知】結合數理人文 看看外來借詞

2019-09-12

編按: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不同語言或有着差天共地的文字、符號、發音元素,但背後其實亦藏有類似的邏輯規律。作為現時全球12項供青少年參加奥林匹克科學競賽之一的語言學奧林匹克(語奧),便是以世界各地語言片段為材料,透過提供相關語言編碼方式的差異性,以及一些例子與已知訊息,讓參加者即使面對未知的語言,亦能以邏輯思維和綜合解難能力,拆解其規則結構,並作靈活的歸納與推理,被形容為「數理邏輯與人文知識的完美結合」。

香港文匯報推出專欄,邀請理工大學香港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團隊,介紹有關的語言學小知識及挑戰題目,助大家從中學習,訓練觀察及思維能力。

【語言學小知識】借詞

不同的族群之間可能會發生各式各樣的接觸,如經貿交流、文化傳播、移民遷徙、戰爭衝突等等。隨着族群的接觸,不同族群所使用的語言也會形成接觸。在語言接觸的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就是甲語言會從乙語言借入若干詞語。該現象稱為借詞(loanword),也叫外來詞,它指的是讀音和意義都借自外語的詞。漢語中的外來借詞古已有之,比如漢代從西域借入的「葡萄、玻璃」,漢代以後從印度借入的「菩薩、羅漢」,元代從蒙古語借入的「胡同、蘑菇」等等。進入現代社會,借詞更是充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吃「漢堡」、喝「可樂」、彈「吉他」、練「瑜伽」......

借詞的讀音借自外語,並不代表該詞在外語中的發音會原封不動地借入本族語。相反,在詞語借入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個語音「本土化」的過程,即外來詞的讀音會根據本族語的語音系統作出調整,從而使得這些「洋詞」聽上去和 「土詞」並無二異。比如,「坦克(tǎnkè)」借自英語的tank,我們就添加了英語中沒有的聲調;另外,「坦」對應tan,讀音大致一樣,但「克」對應k,卻額外添加了一個元音e,這正是因為漢語的語音系統不允許在這裡出現一個單獨的輔音k。同樣道理,英語的棒球術語strike借入日語就變成了「ストライク(su to ra i ku)」,是因為日語的基本音節結構為輔音+元音。

值得一提的是,借詞所使用的本族語讀音,通常都是本族人認為與外語對應詞發音相似的語音。所以,同一個詞被借到不同的語言或方言中時,很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粵語和北方話對同一個詞的借用情況便屬此類現象。比如英文的bungee jumping,借入粵語是「笨豬跳」,借入北方話則是「蹦極跳」。用粵語念「笨豬」以及用普通話念「蹦極」,均與bungee相似,但如果對調則相去甚遠。同樣,許多明星也因此具有分身之術:Beckham既是「碧咸」,也是「貝克漢姆」;Michael Jordan可以是「米高.佐敦」,也可以是「邁克爾.喬丹」; Kobe Bryant不僅是「高比.拜仁」,還能是「科比.布萊恩特」。 ■董思聰博士

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