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特稿】中法文老界碑 見證百年滄桑

2019-09-19
2001年,首屆護界碑活動上學生擦洗「大清國欽州界」界碑。受訪者甲世寶供圖2001年,首屆護界碑活動上學生擦洗「大清國欽州界」界碑。受訪者甲世寶供圖

在防城港東興市,熱鬧的邊民互市交易區中,依然豎立茪@座大清國一號界碑。據資料記載,1885年6月9日,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定的《中法越南條約》,依照條約,當時的大清國欽州邊界(現防城港市與越南的邊界)以河為界約150公里,以山嶺為界約50多公里,即從現在的東興市竹山港至防城區峒中鎮的北風隘止,全長200多公里,共立1至33號界碑。

普查中發現,這些老國界碑中,有17塊尚立於原處保留完整,9塊不知所終,3塊遭破損,3塊被「按規定毀除」,另一塊則被棄在荒草中。經專家認定,最能反映國界碑特點的是17號至22號國界碑,它是由中越兩國共立的,碑的一面為中文,另一面為法文,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特點。

坐落在防城區那良鎮灘散村北侖河源頭景區六市江與中越北侖河交匯處,曾是光緒十五年十一月吉日立的「大清國欽州界」14號界碑,石碑上面正楷陰刻的字為「大清國欽州界」,因當時竹山屬欽州所轄,故名「欽州界」。2011年,根據中越兩國政府《關於中越陸地邊界勘界議定書》,經授權防城港當地邊界主管部門對老界碑進行清移,只保留個別老界碑,並重新勘定豎立了一批新的界碑,灘散小學旁的1346(2)號界碑以及李科勇家旁的1348/1(1)號界碑便是當時重新立的新一批界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