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雲南巍山縣青雲村「彝族打歌」傳承人:昔家貧放牛 今復興歌舞

2019-09-21

都說彝家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彝族打歌」幾乎陪伴了年近60的茶春梅一輩子。幼時因家庭困難而輟學放牛的茶春梅8歲起便跟隨長輩學唱「打歌」調,並在放牛時反覆練習,將「打歌」技藝磨練得爐火純青;改革開放後,她參加了更多演出交流活動,見證了「彝族打歌」由式微到興盛的歷程。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譚旻煦 雲南巍山報道

時近中午,在大山深處的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下稱巍山縣)青雲村,茶春梅匆匆向設於村委會的「彝族打歌綜合傳習中心」走去--那裡也有她的「彝族打歌傳承人工作室」。

「音樂一響腳板癢」,在青雲村的山坡林隙和溪畔湖邊,總能看到彝家人歡快的舞姿、聽到悠揚的調子。

在茶春梅的記憶中,青雲村「彝族打歌」走出大山,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彼時,大理州舉辦民族民間歌舞文藝匯演,青雲村「打歌」代表巍山縣參加匯演並獲獎。從那以後,以前僅僅是逢年過節或遇紅白二事才跳起來的「彝族打歌」重新走入了青雲村村民的生活中。

青年們受到匯演獲獎的鼓舞,常常在收工後呼朋引伴,自備馬燈或汽燈,在山坡空曠處或林間空地「打歌」娛樂;月圓之夜的明亮月光下,「打歌」狂歡甚至通宵達旦。

藝精受捧 收穫愛情

「彝族打歌」多姿多彩、東山西山各有不同、南坡北嶺各有千秋;而代代相傳,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鮮明的民族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則是各地「彝族打歌」的共同點。

「打歌」技藝精湛的茶春梅,常受到眾星捧月般的待遇。茶春梅與同是「打歌」能手的丈夫閉朝陽,便是在「打歌」場結識相愛並結為伉儷的。

日本公演 場場爆滿

青雲村「打歌」調節奏明快多變、曲調粗獷熱情,而「打歌」步伐主要模仿十二屬相的動作演變而來,頗具藝術性和觀賞性,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便參加了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民族藝術節,更屢屢被選送參加各級民族民間歌舞交流和演出。

最令茶春梅自豪的是,1987年,她與丈夫隨團赴日本參加第五屆東南亞國際民間藝術節,先後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公演19場,場場爆滿。雲南大山裡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魅力,深深感染打動了日本觀眾,是茶春梅「做夢都沒想到的事」。

讓茶春梅沒想到的,還有自己被選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02年5月,茶春梅被推薦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打歌)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6月,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打歌)代表性傳承人」。其補貼也由每年300元(人民幣,下同),逐步增加到每年3,000元、8,000元、1萬元和2萬元。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的重視,讓她倍受鼓舞。

生活改善 圓「盛裝夢」

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挑花和刺繡,誰做的服裝花樣好,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與大多彝族女子一樣,茶春梅一直以來最希望擁有一套自己的彝族服裝。

第一次隨團外出演出,看着夥伴們有的翻出自己壓箱底的新娘服、有的找來媽媽平時都捨不得穿的服裝,年少的茶春梅很是羨慕,只好借來奶奶年輕時的服裝,伴着她多次演出。

雖然演出機會不少,更參加過民族服飾展演,但茶春梅一直穿的都不是「自己的」服裝,直到婚後,才在娘家和婆家的資助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彝女盛裝,「那時連維持生活都困難,哪有閒錢為我製服裝。」而讓茶春梅一直深感歉疚的是,媽媽一輩子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彝族婦女盛裝。

如今,茶春梅擁有了自己的3套彝族婦女盛裝,茶春梅感歎,現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為置裝費犯愁的時光早已過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