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隨想國】漫談香料

2019-09-24

興國

十年前,有一本翻譯小說在台灣出版,原作者是印裔美籍女詩人兼小說家、曾經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等獎項的奇塔.蒂娃卡魯尼,翻譯者是李文綺和繆靜玫,書名是《香料情婦》,出版的是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翻閱第一章時,短短七頁裡,光是對印度的香料和食物等的註解便多達十四處,可見儘管在香港有不少印度餐館,但我們對印度香料和食物是多麼的陌生。

比如文中第一個提到的香料,是「安契」,看註解才得知,那是「以青芒果切片曬乾製成的印度香料,可整片使用或磨成粉加入料理中,有時會以鬱金(薑黃)調味,常見於印度料理,是款風味濃烈的香料。」在吃印度餐時,有吃過嗎?薑黃倒是知道的,因為那是咖喱粉之所以是黃色的原因之一。但吃咖喱食物時,能夠辨別得出薑黃是什麼味道嗎?

我們吃的香料之中,相信最多人辨別得出的味道是八角,因為只要吃過炆牛腩或者吃過牛腩河牛腩麵,都嚐到過八角的香味。八角並不是中國原產,因為八角有個別名叫「舶上茴香」,就表示它是從船舶上運進來的。而且這個名字首先出現在宋朝,直到五十多年後的一二六四年,才在書中看到八角茴香的名字。八角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當年新產的,香氣還未完全透出,要存放兩三年,香氣才最飽滿,其後就減退了。

薄荷倒是中國自古就有的香料,在秦漢時代的中藥專書《神農本草經》便有記載,那時的名字是叫菝葀。北宋時代已經成為季節性的市售食物。記得在雲南旅遊時,曾在一家路邊小店裡吃火鍋,老闆就從路邊的水溝裡採摘薄荷作佐料。

至於現在吃羊肉時必然吃到的香料,是孜然,最早是從伊朗傳入新疆,伊朗的古稱是安息國,所以孜然又稱為安息茴香。現在,「烤羊肉串」,已經在我國每個地方幾乎都可以吃到,自然也知道孜然是怎樣的味道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