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7 年1 月9 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穿着牛仔褲和黑色高領毛衣,站在MacWorld舞台上。「每隔一段時間,一種革命性的產品就會改變一切。今天,蘋果公司將徹底改造手機。」iPhone的出現標誌着偉大的革新--它們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改變人類生活的創新究竟從何而來。
任何希望引領創新的企業、組織或個人都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產生源源不斷的好創意;二是如何讓創意被大眾接受,成為流行。在《飛奔的物種》(The Runaway Species:How Human Creativity Remakes the World)中,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任教於斯坦福大學,熱播劇集《西部世界》(Westworld)的科學顧問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和萊斯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安東尼.布蘭德(Anthony Brandt),以腦科學為基礎,結合商業、科技、建築、醫學、藝術領域的眾多案例,揭示了人類如何運用核心法則實現創造力的「飛奔」。■文:潘啟雯
來自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的比爾.巴克斯頓(Bill Buxton)幾十年來一直在收集技術設備,從這些收藏品中,他可以看到一條長長的DNA系譜指向現代的各種物件和發明。回想一下1984年上市的卡西歐AT-550-7腕錶,它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着用戶可以直接用手指在錶面上滑動並進行調整的觸摸屏。而在這款腕錶出現10 年後,同時也是iPhone出現的13年前,IBM就在手機上添加了觸摸屏。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機:西蒙(The Simon),它既有手寫筆,也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應用程序。它可以發送和接收傳真、電子郵件和頁面,並且有世界時鐘、記事本、日曆和聯想輸入法。在西蒙出現的4 年後,「數據漫遊者840」(Data Rover 840)問世了,它是一款掌上數字助理,有一塊觸摸屏,可以用手寫筆在3D 屏幕上導航......
這些設備一步步地為喬布斯「革命性」的產品奠定了基礎,iPhone的誕生並非憑空而來。喬布斯後來說:「創造就是把事物聯繫起來。當你問那些富有創造力的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會感到內疚,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做什麼。他們只在看到一些東西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很敏銳地將之與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拼合成新的東西。」
回溯歷史,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先於它的發明創新中出現的,這就像是一套逐漸進化着的生態系統,對現有的想法的「挪用」推動了創造的進程。
創造力的「3B」法則
大腦的「喜新厭舊」是創新不斷產生的原因。根據大腦的創新機制,在《飛奔的物種》中,伊格曼和布蘭德兩位學者旁徵博引,通過閱讀、訪談,涉獵諸多領域,如文學、舞蹈、藥學、工程和建築等,獲得了大量資料,最後為人們總結出了人類創造力的「3B」法則:扭曲(Bending),原版會被調整或扭曲到變形;打破(Breaking),指的是一個整體被拆開;融合(Blending),兩個或者更多的素材會結合在一起。
通過運用「3B」法則,無論企業、組織或個人,都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好創意。在伊格曼和布蘭德兩位學者看來,好創意是第一步,如何讓創新真正流行起來,這就需要創新者擁有四種方面的思考維度,從而幫助人們更徹底地實現創新領域的「自我進化」。
第一,打破傳統。永不停息的大腦使我們不僅着手改進不完美的事物,同時也願意修改那些看起來已經完美的東西。正如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所說:「傳統是用來參考的,不是遵守的。」(Tradition is a guide and not a jailer.)由此不難看出,為什麼汽車製造商會不斷推出不會批量生產的概念車?為什麼高檔女子時裝前衛得即使沒人會穿,還是年年推出新設計?因為一切總在變化,打破傳統,跨越可能性邊界,才能找到新大陸。
第二,增加可選項,在新層面創造突破性可能。貝多芬用一首瑞士民謠改編出6支變奏曲,用《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改編了7支,又將莫扎特的一首曲子改編出了12支。畢加索就浪漫主義藝術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ene Delacroix)的《阿爾及爾的女人》(Women of Algiers)畫了15張變體畫,就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畫了27張變體畫,以及就迭戈.委拉斯開茲(Velasquez)的《宮女》(Las Meninas)畫了58張變體畫。大腦將經驗庫中的內容扭曲、打破、融合,想像「如果......會怎樣」,來思考並創造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僅運行設定好的算法。
通往成功需要不斷試錯
第三,從原點發散,在可控範圍內創造有價值的可能。比如,愛迪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是從原點向不同方向、不同程度進行發散。愛迪生的首批專利都相對保守,主要集中於改進當下有的技術,像格雷厄姆.貝爾(Graham Bell)發明的電話。但是,在這些發明中,也有一些具有突破性,像留聲機。他的速寫本上還有關於飛行器引擎的一些思考記錄,這比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還要早35年。
我們知道,在做有用的創造時,總有一個普遍的困難:你無從得知大眾是否需要這些發明創造,或他們是否會接受這些發明創造。與其停留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探索,更好的方式是在距離原點遠近適當的範圍之間,產生一系列不同的想法和創意。
第四,容忍風險,在不確定中創造確定的可能。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發明第一款無袋吸塵器的過程,就是一次又一次克服失敗的過程。他用了5,127台原型機和15年的時間來確定最終上市的模型。他在講述發明過程時,肯定了錯誤的重要性:「一個發明家的一生中會有無數次想要放棄某個想法的時刻。在我做第15台原型機時,我第3個孩子出生了;在製作第2,627台原型機時,我和我的妻子真的窮得叮噹響了;到第3,727台原型機時,我的妻子為了掙到額外的現金,在外面教藝術課。這些都是艱難的時光,但是每次失敗都將我帶到離答案更近的地方。」
在伊格曼和布蘭德兩位學者看來,面對錯誤時的冒險和無畏,推動着想像力的「飛奔」。從愛因斯坦到畢加索,再到喬布斯和戴森,這些有重大突破的人往往都是多產的。這提醒着我們,創造性思維才是生產的核心。同許多人類的努力一樣,創造力需要通過實踐來加強。而創造性的輸出通常需要許多次失敗的嘗試。因此,在人類歷史上,新的想法扎根並生長於容忍失敗的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