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口傳心授」未過時 戲曲教育以實踐培養人才

2019-10-27

作為京劇「第一科班」,富連成戲劇學社在開辦的44年中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八科近800名京劇人才,其中不乏馬連良、葉盛蘭、袁世海、譚元壽、梅蘭芳、周信芳等名家,更影響遠播港澳台地區和海外。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研討會上,專家指出,富連成戲劇學社「口傳心授」的教育方法,是中國傳統藝術教育以實踐為基礎的寶貴經驗,在當下戲曲傳承體系中並未過時。

在「富連成戲劇學社人才培養體系研究」研討會上,作為項目主持人京劇演員孫萍介紹,富連成戲劇學社採用當時戲曲教育「集體師徒制」的主流科班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人設戲,以「口傳心授」為訓練方法,按學生氣質、性情、嗓音、扮相、體態等不同條件,劃歸不同行當,文武兼學。

會上,有專家質疑了這種傳統教育模式在當下應用的必要性。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秦華生認為,當下我國的戲曲教育,基本還是延續富連成社「口傳心授」的原始方式,建議借鑒西方歌劇、話劇演員的培養方式,建立科學化、規範化的課程設置。

但亦有專家持不同意見。86歲的戲曲教育家、中國戲曲學院原副院長鈕驃說,富連成戲劇學社說到底是一種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專業人才,勢必要有特殊的教育方法;所謂「口傳心授」,是培養京劇表演專業人才行之有效的特殊方法,因此對京劇教學方法的研究不能脫離京劇的職業性。他表示︰「富連成的體系是一個實踐的體系,從來沒有過理論的描述;而我們今天對它的研究也要基於實踐,說明實踐,在理論上歸納實踐。所以『實踐』二字是這個研究的根本。」

身教與言傳

而83歲的「花臉」演員馬名群就是這種實踐性教育模式的受益者。1950年,馬名群考入剛剛成立的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中國戲曲學院前身),包括前總教習蕭長華在內的40多位富連成戲劇學社專家都在學校任教,身段課、把子課、曲牌課、劇目課都是老師面對面、一對一教授,讓馬名群受益匪淺。他舉例說,著名「花臉」演員孫盛文教授傳統劇目《姚期》時,先講故事情節和人物心態,再講鑼鼓運用,然後身體力行進行示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連中央戲劇學院旁聽的師生都讚不絕口。

至於,馬名群強調「身教」方法,但國家京劇院原院長蘇移則強調了「言傳」。他說︰「傳統劇目《審頭刺湯》中,有一句『奉命審人頭,惱恨湯勤禮不周』的唸白,其中『奉命』要輕,『審人頭』調門要上去,接下來要有力度。同時,『要抓住戲的要旨、主題和人物的個性特點,去處理唱唸做打』。」最後,他又指出,身教的同時,也要通過言傳把「唱的語言性和唸的音樂性」這一戲曲特性傳授給學生。 ■文︰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