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三大洲工藝品滙聚「爭輝」 「四海一家」看多元文明對話

2019-11-19
■突尼斯駐華大使迪亞·哈利德致辭,籲將文化的力量發揚光大。■突尼斯駐華大使迪亞·哈利德致辭,籲將文化的力量發揚光大。

作為第十二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廣州系列活動」之一,「四海一家--多元文明藝術展」日前在廣州圖書館拉開帷幕,包括泰國的孔劇面具、斯里蘭卡的提線木偶、土耳其的青花瓷盤、約旦的馬賽克花瓶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3大洲38個國家約200件套繪畫、雕塑和手工藝品,讓觀眾感受到不同文化視角下的中國,也能領略到別樣的異國風情。■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本次藝術展由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得到各國駐華大使館支持,展出作品不僅有選自文化和旅遊部精品項目「意會中國」的官方交流成果,也有地區代表性非遺傳承大師的手工作品和駐華使館的館藏精品。

文化交流促民心相通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金生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廣州是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在時代前列,成為中外金融、科技、教育、社會、文化等領域交融的中心城市。他回顧,今年8月30日,以 「青春中國--活力廣州.魅力灣區」為主題的十二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開幕,吸引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位青年藝術家齊聚廣州,舉辦了多場精彩紛呈的演出交流及文化惠民活動。此次展覽的舉辦是又一個有益嘗試,未來還要將更多優質的國際文化藝術資源引入廣州,推動廣州、推動大灣區的文化藝術發展。

突尼斯駐華大使迪亞·哈利德致辭時表示,文化是聯繫國家和人民的最佳方式,迦太基人、腓尼基人、中國人、羅馬人、希臘人、阿拉伯人、埃及人以及其他許多偉大的文明,在整個世界範圍之內,除了貿易之外,還通過文化、藝術、哲學、思想和文學加強聯繫。迪亞.哈利德認為需要將文化的力量發揚光大,讓彼此的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體現人性的力量。

記者現場觀展發現,本次展出的展品大都極具地域特色,如埃及駐華大使館則為觀眾奉獻了具有濃郁古埃及風情的紙莎草畫和各類器物;斯洛伐克使館帶來了象徵國家文化的布偶;伊朗駐華使館推出了代表本國高超工藝的銀器和畫琺琅擺件。除此之外,土耳其的手工瓷、泰國的孔劇面具、斯里蘭卡的提線木偶、約旦的馬賽克藝術皆出自本國非遺大師之手。

絲綢之路的藝術語言交流

在手工藝歷史上,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通過絲綢之路交換手工藝品的製作技術。比如古代琺琅工藝。琺琅藝術今天因大量使用波斯藍而聞名,伊朗人的這項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國家,然後又傳到中國。琺琅藝術傳到中國後,開始是用來裝飾日常生活用的金屬瓶,後來逐漸形成了中國的「琺琅」。記者在本次展覽中就看到一件來自伊朗的畫琺琅掛件,絢麗的色彩和細密的圖案,讓人耳目一新。

記者還在展覽中看到了一排手繪土耳其傳統圖案的青花瓷盤,一眼看去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原來上面一些圖案與中國的青花瓷圖案極為相似,同時又展露出明顯的異域風格。原來早在奧斯曼帝國時期,中國和土耳其之間已經擁有一條陸上的絲綢貿易之路。奧斯曼土耳其人認為瓷器乃稀世珍品,公元816年前後,綠色是伊斯蘭教的喜好之色,在很多的建築上都能看到有綠色的穹頂或裝飾。但到了14世紀,波斯的蒙古貴族皈依了伊斯蘭教的蘇菲派,由於蘇菲派本身很喜歡藍色,又認為白色是代表真主的聖潔,所以在接受皈依的同時,也接受了代表蒙古民族的藍色。此後,藍色成為奧斯曼皇族的崇尚之色。當看到了產自中國的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後,土耳其人開始學習並仿製製作起來。

展中除了充滿異域特色的展品,很多作品也蘊含着眾多中國元素,一幅來自阿曼的布面油畫,則描繪了杭州西湖的景色,青山綠水間,一艘艘小船穿梭其中,將西湖景色之秀美和遊客的悠閒都表露無遺。這些作品都是「老外」畫筆下的中國風光,不一樣的意境,讓觀眾有機會從不同視覺去了解自己的國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