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粵港澳生活匯】一座樓 一城史 三座樓懂嶺南

2019-11-29
■古色古香的鎮海樓。 廣州博物館供圖■古色古香的鎮海樓。 廣州博物館供圖

凝歷代仁人志士情懷 聚民族建築藝術精髓

在中國眾多古建築中,樓閣是很特別的一種,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岳陽樓、黃鶴樓、鐘鼓樓等名字更是耳熟能詳。每一座文化名樓,都見證過華夏民族的歷史滄桑,陶冶蚞代仁人志士的情懷,滲透茈螫瓻媬v的精髓,廣東就有不少這樣的文化名樓。趁蚗重n大地依然天清氣朗,最是適合港人前來登高望遠,既能欣賞奇巧精美的建築藝術,又可以感受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歷史中感受粵港澳的同根同源。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東報道

潮州廣濟樓:登樓觀潮 攬盡韓江

香港曾有一齣電視劇叫《我來自潮州》,講述了一個潮州人闖香港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潮州當地還有很多。《2009全球潮商經濟白皮書》裡有這樣的描述:僑居海外的5,000多萬華人當中,超過五分之一是潮籍人士;潮人在全球華人富豪榜上佔據了1/4的財富,前100名華人富豪中就有近30名來自潮汕;東南亞11個國家約70%資產掌握在華人手裡,潮人約佔其中一半......

潮州不僅在近代湧現了眾多下南洋闖天下的勵志故事,更因其厚重悠長的人文歷史,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包括文物古蹟、美食文化、功夫茶文化以及傳統民間工藝,都讓這座古老的城市多了幾分華麗而不失涵蘊的色彩。今天的廣東潮州,就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可以與廣州越秀山上的鎮海樓相媲美,那就是坐落在湘子橋西端的廣濟門城樓。

廣東的「東大門」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潮州作為廣東的「東大門」,素有「海濱鄒魯」、「嶺東首邑」之譽,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起,迄今1,600多年,它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所在地。潮州在宋代以前已有州城,明代以後改為府城。

有州城,自然有城牆。城牆原來用土夯築,以後才改用石料、城磚砌築。歲月滄桑,朝代變遷,府城南、西、北三面城牆均被拆除,唯東面臨江長2,000餘米的一段尚保存,至今仍起茬魒儐漣@用。廣濟樓就在這東面的城牆之上。

廣濟門城樓原稱「廣濟樓」,也稱「韓江樓」,民間俗稱「東門樓」,始建於明代朱元璋時期,迄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以其深具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潮州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跨城牆為騎樓

廣濟門城樓是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外城門原有「東為萬春」門額。樓置於高大厚實的台基上,拱門中開,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前後面為木石柱相銜接支撐,並跨出城牆外,成為騎樓。屋面鋪雙層大青瓦,各層出簷均嵌藍琉璃勾頭滴水,雕欄畫棟,四面環窗,飛閣流丹,甚是巍峨壯觀。

登上廣濟樓的最高處,可以俯瞰潮州市區,以及韓江漲潮景觀。因此廣濟樓成為潮州觀潮的最佳位置。據說,暮春三月的時候,登樓眺望,韓江水漲,煙波浩渺,筆峰如畫,行船如梭,別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內八景有「東樓觀潮」之勝。

惠州合江樓:東坡謫居 幾經興廢

唐代有王勃《滕王閣序》、崔顥《黃鶴樓》,宋朝有范仲淹《岳陽樓記》,歷代名樓皆因文學大家的憑弔而聲名遠揚。而蘇軾被貶惠州,寓居合江樓時寫下《寓居合江樓》,「海山b蘢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之詩句亦使之名聲遠播,雖遠不能與「江南三大名樓」齊名,卻也躋身廣東六大名樓之一。

朝廷官員驛館

合江樓,位於惠州府的東北部,東江和西枝江的合流處。合江樓始建於北宋初年,至蘇東坡貶謫惠州時,已經存世有百餘年。據《惠州西湖志》記載:「合江樓,在府城東北,當東西二江合流處。宋蘇軾嘗寓此。」原來,合江樓在宋代原是三司行衙中皇華館內的一座江樓,為朝廷官員的驛館,蘇軾作為貶官,住在合江樓與身份不符。然而,惠州知府詹范敬仰慕蘇軾的才學和為人,力排眾議給予他高規格的待遇。

東岸重振雄風

歷史上的合江樓屢經興廢,東坡謫居過的合江樓早已湮沒在滾滾的塵埃中,蹤跡難尋。因近代原址被民居所佔,今合江樓為2006年在原址隔江相望的東岸重建,仍然處於東江、西枝江匯流之畔,「合江」之意千年之後繼而續之。

重建的合江樓為清代官式風格,九層迴廊式建築,重簷攢尖頂造型。今天的合江樓也不再是城門樓,一樓為古玩商城,二樓以上為書畫展廳,展出墨寶多與蘇東坡有關。遠望合江樓,與身後舊城改造後新建的成片仿古式民居融為一體,如在畫中。登上合江樓,俯瞰四周,只見廣廈林立,燈火輝煌,美不勝收。

廣州鎮海樓:不上五層樓 不算到廣州

時下潮人出遊最愛「打卡」、修圖、發朋友圈,其實這不過是百年前外商來華進行貿易時玩過的套路,而最受這些清朝年間來華外商歡迎的,莫過於剛剛加入中國「名樓朋友圈」的廣州鎮海樓了。

鎮海樓於上月成功入選由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簡稱「名樓專委會」)評選的「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會員單位」名單。據悉,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於2006年,目前共有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山東蓬萊閣、山西鸛雀樓、雲南大觀樓等18個成員單位。鎮海樓成廣東唯一入選單位。

海陸兩軍指揮部

鎮海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的小蟠龍岡上,建於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整座建築高28米,寬31米,作為廣州曾經的城市制高點,鎮海樓就像「城標」一樣,難怪在廣州流傳荂u不上五層樓,不算到廣州」的俗話。

從越秀公園走向鎮海樓,只見一座似塔又似樓的紅色建築立於山崗之上,高五層,復簷層疊,逐層遞減,頂上綠琉璃瓦蓋,極有民族特色,是中國古建築中比較少見的多層樓閣式建築。樓外還有城防炮台等文物,原來鎮海樓當年曾集「城防」與「海防」於一體,居高臨下抗擊海盜抵禦外夷,和當時香港、澳門等多地的海防重鎮聯網,構建起一套連接嶺南地區沿海各個港口的海防系統。

到過鎮海樓的人,大多都會對鎮海樓頂樓正面的橫匾和楹聯印象深刻:「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1883年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鎮守廣東,以鎮海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可惜的是,開戰不久朝廷議和之聲就甚囂塵上,彭玉麟上書、力爭抵抗,但無力撼動成議,最終「淚灑英雄」。鬱悶之下在鎮海樓有感而發,大手揮就這幅楹聯。如今遊客站在鎮海樓上細細揣摩這幅楹聯,仍能感受到一種名臣不滅的英雄氣概。

外商進入穗航標

鎮海樓是廣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尤其是「一口通商」的年代,外國人來廣州做生意都走水路,那時珠江的江面很寬闊,登上越秀山頂的鎮海樓,遠眺即可飽覽珠江美景。與此同時,這座顯著的紅色建築也成了外商來到 Canton(廣州的舊英文名稱)的航標,看到鎮海樓,也就意味茈i以結束漂洋過海的行程,轉入最讓人興奮的「買買買」時刻。

正因為鎮海樓對於外商來說意義重大,因此在他們帶茪j批貨物回家的同時,總不忘帶上幾張可以炫耀的手繪明信片,鎮海樓正是這些明信片中的主角之一。不過,鎮海樓對於百年前的外商來說,只是無法觸摸的「白月光」,因為按照清政府的規定,商人直接進入廣州,需要先把大船停靠在澳門水港,做好登記後等待貿易季到來,再換乘小船沿荅]江到虎門而後到黃埔港,最後才能到達廣州十三行。到了廣州城,外商的活動範圍也只限在廣州城西南角,鎮海樓只能遠觀。

廣州博物館之地

今天的遊客可比百年前的外商幸福多了,隨時都可以登上鎮海樓。雖然再看不到當年那種珠江水波蕩漾的景象,但從鎮海樓登高望遠,在高樓林立之中,依然能看到孫中山紀念堂,可以欣賞大半羊城的秀美景色。

新中國成立之後,鎮海樓成為了廣州博物館所在地,廣州市人民政府於1954年撥專修款修繕了鎮海樓,並更名為廣州博物館。沿荓霂觼馱W走,遊客可以觀賞樓內陳設的文物。了解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