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古文解惑】人性本向善 如水往下流

2019-11-29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禮崩樂壞,社會失序。面對亂世,人心軟弱,愈益着重探討人性善惡與良知問題。在諸家異說中,儒家主張「性善」,成為中國文化之主流。然而,先聖孔子其實只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並未直言人性本善。儒家「性善」之論,乃出於亞聖孟子,朱熹《四書章句集註》曾引程子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對其說予以極高評價。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相信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此一論述,光明正直,充滿浩然正氣,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然而,人性孰善孰惡,到底可以如何論證?《孟子.告子》曰:

告子曰:「性猶湍水①也,決②諸③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④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⑤水,搏⑥而躍之,可使過顙⑦;激⑧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⑨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在上文中,告子和孟子均借水為喻,藉以論證人性的本質。告子認為,水沒有定性,水道向哪一方向建造,水流就向哪一方向流動;人性也是如此,從無所謂善惡可言,只視乎外在環境如何引導。孟子則認為,水雖非必然向東或西流,但卻有由上至下流的定向;故人性和水性均必有所定指,水必向下流,而人性亦必然向善。以上兩種論說,你比較認同哪一種?為什麼?

從結論言,認同人性本善,相信世道光明,感覺無疑更加正面,但告子與孟子所用的比喻論證方法,其實只能算是一種增強文章說服力的修辭法,卻非科學的論證,均不足為據。

孟子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惟水向下流,本身亦非依靠自性,而在於地球的萬有引力。而且,以水向下流為喻,只能說明人性總會趨向同一方向,既可為善,亦可為惡。若改之謂「人無有不惡,水無有不下」,其實亦無不可,而且以「下」喻「惡」,似乎還更加貼切。因此,孟子借水向下流以論證人性本善,根本無法成立。

或許,在「真善美」的普世價值中,「人性本善」從來只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理想,着重的是「善」與「美」的探討,而並非「真」與「不真」的論證,讀者宜加注意。同理,世上還有許多事,即使主張的目標再美好,追求的方法也未必就完全合理,我們應當保持慎思明辨的精神,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莫因主觀好惡情緒而影響理性判斷。

譯文

告子說:「人性就好像急流一樣,引導向東方就往東流,引導向西方就往西流。人性無分善或不善的定性,就好像水流不分東流西流的定向那樣。」孟子說:「水確實沒有東西流的定向,但難道也沒有上下方的分別嗎?人性的善良,就好像水性向下流一樣。人沒有不善良的,水也沒有不向下流的。水受到拍擊而躍起,可以高過額角;遭到堵塞而激發倒流,可以引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只是外在形勢使它如此罷了。人之所以可以變得不善,也是因為其本性受到壓迫罷了。」

注釋

① 湍水:急流。《說文》:「湍,疾瀨也。」趙岐注曰:「湍者,圜也。謂湍湍縈水也。」指瀠洄旋渦之水,亦通。

② 決:謂疏通水道。《說文》:「決,行流也。」段玉裁注曰:「決水之義引申為決斷。」

③ 諸:介詞,「之」、「於」二字合音;「之」為代詞,「於」為介詞。《廣雅》:「諸,之也,於也。」

④ 信:確實,真的。《說文》:「信,誠也。」

⑤ 今夫:文言發語助辭,無實義。

⑥ 搏:拍擊。《廣雅》:「搏,擊也。」

⑦ 顙:額頭。《說文》:「顙,頟也。」

⑧ 激:指水勢受阻遏而飛濺。《說文》:「激,水碍袤疾波也。」

⑨ 豈:難道。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