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了《集結號》、《金陵十三釵》的著名編劇作家劉恒已是第四年來到烏鎮戲劇節,每年到烏鎮看戲,都給劉恒留下深刻印象,今年無論是裝置戲劇《紙把戲》,還是當代版的《三姊妹》、孟京輝的《太陽和太陽穴》或是 尤金尼奧.巴爾巴的《樹》,他都像身邊的那些年輕人一樣,看得很認真。
「烏鎮每年上演各種風格的戲劇,有比較先鋒、實驗的戲劇,有看得懂的,也有看不懂的。很多人都認為創作的作品要讓觀眾容易接受,影響力才會大,但在這裡看到的許多先鋒作品,表達方式非常奇特,和觀眾之間明顯存在障礙。」他認為,這樣的表達在於「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在發佈自己的密碼系統,現實主義有現實主義密碼系統,觀眾基本能很快接受;先鋒實驗的作品則是極其個性化的密碼系統,很難被人破譯,而這種破譯過程給創作者帶來了成就感,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藝術欣賞快感。」
「我是更願意盡量合乎邏輯地把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盡量把事情說明白,破譯密碼也要給觀眾一把鑰匙。」劉恒說,「但正是這些千差萬別的作品,才讓烏鎮戲劇節有了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多樣性符合生物生長的自然原則,社會原則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