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賴聲川:烏鎮戲劇節的「七年之癢」

2019-11-23
■賴聲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茅建興 攝■賴聲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茅建興 攝

烏鎮戲劇節歷經七年,有沒有七年之癢?發起人賴聲川坦言:「有的,但這是自然的,成長到一定地步必然會來。現在烏戲賣票,好多都是一搶而空,《⼳⼳洞捌》45秒就賣光了。但是,我一點都不得意,我們有責任去更好地服務觀眾--讓想來的人都能夠買到合理價位的票,都能夠享受戲劇。我的夢想是希望更多人來享受和感受戲劇節的氛圍。像金尼奧.巴爾巴導演的《樹》,為了保證觀劇的體驗,一次只能容納很少的觀眾,這麼好的戲與更多中國觀眾無緣。這就是我的『癢』。」

「從一個簡單的夢想開始,走到第7屆,它的成長之快,我們自己都嚇一跳。第一屆第二屆,我們邀請節目,挺辛苦的,全世界找甚至通過自己的人脈找,和別人介紹說,『來烏鎮演出』。人們的反應是『烏鎮?沒聽過』。到現在,只要我們邀請,最好的團就過來,全世界都希望來。我們實現了創辦烏鎮戲劇節的初衷,希望創造一個櫥窗,讓中國看到世界,讓世界看到中國。」

2010年3月賴聲川第一次從杭州來到烏鎮,當時另一位發起人陳向宏問他,做戲劇節需要什麼?賴聲川說需要劇場,有小空間還不夠,需要一個大劇院,像很多的大劇院一樣。烏鎮大劇院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籌劃。

「接着開始在鎮裡一一看空間,當時看到兩個倉庫,我們就興奮地命名為雙胞胎,這就是後來的秀水廊和蚌灣。沈家戲園也是我主導設計的,國樂劇院則從戶外空間變成室內。這樣,一下子擁有了4個劇場,第一屆就開張了。後來,經過使用,每個空間都有了演出團隊的烙印和氣場。」

7年來中國各地有戲劇節應聲而起,但賴聲川說,「其實不容易複製,烏鎮本身沒法複製,我們四個發起人之間的化學作用和默契沒辦法複製。烏鎮戲劇節的個性從第一天確立以來就沒有變過。」

「藝術總監製」是烏鎮戲劇節的操作模式,賴聲川說,「我們和其他戲劇節不太一樣的是,我們是集體在做決定--黃磊是製作總監,我是常任總監,孟京輝是藝術總監。以孟京輝為主,他來主導,我們會支持他,其他的戲劇節一般都是藝術總監常年在世界各地跑,挑戲、選戲,但我們是每一個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我們三個人的工作量幾乎都是一般人工作量的兩倍,常常只有在旅行中看戲。其次是很多事情我們基本都是我們這個小組群在做決定,這種方式看起來比較隨機,但又有着黃磊、孟京輝、賴聲川共同的個性在裡面,隨性自在又不乏一種整體的氛圍。」

「現在一到烏鎮就開始想各種事情,更多的是責任,在這裡已經不是假期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20年後即便我們不在了,烏鎮戲劇節還是會留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